引领与教育的层次
——从教育角度谈“美术创作需不需要有中心思想”
□杨健 青岛六中
在现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虽然不提“中心思想”这个术语,但与“中心思想”含义相似的“主题”、“意境”及“画面造型表达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确实是中小学鉴赏和实践课堂中不可缺少的引领主语。来自语文文章写作要求中提到的“中心思想”一词,也许使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印象深刻,但美术教育中,尤其在鉴赏教学中,对作品背后不同文化内涵的引领性追问,并非是个错误,而是在泛滥的读图时代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变是巨大的,尤其是新课改以来,从教材到教学方法或教学思想,已经是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精神发展需求的“大美术”了。针对学生年龄、文化、生活体验、视知觉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对中西古今经典美术作品的解读环节中,采用了相互对照、比较的教学形式和引领式的交流性探讨。并对美术造型的各种语言在不同作品中的呈现,进行反复的认知实践和剖析式的个性体验,强化了学生对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作品的判断和在比较中的理解。而对作品美感与主题结合性的追问,强化了学生对作品时代、审美追求、作者思考和造型语言的统一认识。相对其他课程来说,美术课对学生感知美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有成效的。如果走进美术教育的“有效教学”的课堂中去,也决不会感到“孩子们对美的感知、感受能力渐渐被麻痹、被阉割,想象力、幻想力几乎丧失殆尽”。因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有关“中心思想”的提问,而质疑美术教育的问题的评论,是“言不符实”的。
就当下的“大美术”教育来说,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摄影、甚至包括动漫和装置艺术等,其内容之广泛,营养之丰富、教育之多样、实践之多元,是无需质疑的。特别是一些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经典美术作品,无不充满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与思想内涵。从教育的角度,是非常需要对下一代进行深度引领的。否则,艺术的功能与价值,就会随着接受上各自认同感的选择,而无法让人认识和认可,优秀艺术作品提升人的境界的传统,就无法传承下去。美术创作中的主题和思想,并非是简单的政治代言,而是艺术家对社会关注的深刻见解在艺术上的独特表达。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欧洲人结束漫长中世纪痛苦生活的标志”一样,用这种表达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剖析和引领,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美术作品,作为一种社会现实的反映,无“思”、无“想”恐怕是难以产生的。其主题思想,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中体现出外显和内隐,易于理解和不易于理解的强弱差别。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审美趋向、审美层次、视知觉能力,可能与作品的年代、风格、内蕴有着遥远的距离,如果缺少基础性的正确引领,完全任学生自我认同,那就不需要教育了。
审美的价值趋向,审美能力层次的提升,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1+1那样简单的数学题。就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受教育的年限及教育的层次,的确还无法感受吴冠中先生有些线条、墨块、色点等抽象因素很强的作品,但她知道美术作品需要有“中心思想”,的确是非常不简单了。何况,她不一定不知道形状、线条、色彩也有美感,只是受教育层次的限制和受视知觉能力的制约,暂时还没有能力解读罢了。从教育的角度,从认识美开始,从具象、意象到抽象的各种美都能说出个“一二”来,是需要教育的积淀和实践的潜移默化的。在这方面,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教材,已经储备了引领学生成长的土壤,教师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形式与方法,这既需要环境的配合,也需要时间的延伸。
关注素质教育下的审美教育,也就是关注一个民族未来的创新能力,在这个方面,中小学美术教师是努力和负责任的。但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一个在应试教育夹缝中生存的学科,在当下,如何来评价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高低还有待探究。同时,不希望看到有“话语权”的人,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用一种想当然的信口开河,抹杀了长期默默无闻的和没有“话语权”的教师们在教育中“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