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鉴藏

假画鉴定再记

■蒋跃

  长期以来,书画艺术品的真伪一直都是文化产品交易中十分头痛的问题,人们在真真假假中“游玩”,这对于书画原创作者和收藏家都不是件愉快的事。在中国,据考证,说到造假作伪,大抵可以追溯到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即在南北朝时期“摹拓”技术已经成熟。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尤其当下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市场对书画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泥沙俱下,造假风之盛,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且不说金缕玉衣和玉凳这样的造假巨制,在很多拍卖会上我们尽收眼底的赝品比比皆是,尤其照相、印刷、电脑等现代手段也在书画作伪中派上了用场。乱真程度越来越高,造假也越来越容易。由于利益驱使,如今有许多书画爱好者索性省去了写生和创作的辛苦,干起了伪造名家作品赚钱的勾当。

  以我本人为例,我从小喜欢国画,也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但我在中国美术学院一直担任的是水彩画教学,可是这些年仿冒我的国画却屡见不鲜。数月前,我曾写了《假画鉴定记》一文,刊登在本报的鉴藏版上。最近,我又收到朋友的短信,告知在上海某拍卖公司上有我的一幅中国画人物作品正在预展,准备拍卖,问我是否真迹。我在网上搜索,果不其然,这又是一幅赝品(见图,赝品),这是从1998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自画自说·国画人物花鸟画》我的一本小册子上临摹下来的(见图,真迹),仿冒者为了使人确信是我所画,还题了“王德昌先生雅正”这样的内容。其实,这也是造假者画蛇添足的伎俩,事实上,现在的经济条件好,受赠者拿出去兜卖的可能性非常小。不久前,应深圳大芬村邀请,我参加他们的第8届文博会。期间,有一位藏家,拿来一幅国画和数十幅国画照片让我鉴定,说是用高价买来的,署我的名字。看后,我斩钉截铁地告诉她,这些统统是假画,小部分是临摹品,大部分系伪造,且造假水平并不高,类似这样仿冒的画只要两三年的习画时间即可。当时,我的心情与吴冠中先生的描述是一样的:“画家的画被人仿冒了……眼睁睁地看着冒自己之名的劣画被拍卖,也只能怒目而视,或拂袖而去,拍卖者径自拍,假冒者兀自干着假冒的营生,购买者心甘情愿地花小钱买赝品,明目张胆到了如此地步。”

  假画如何鉴别?以上图作品为例,只要我们稍加比较,其中的破绽不难发现。一看造型,尤其是手和脚,俗话说画人难画手,伪作的手过大,结构不准,完全是败笔。许多青花瓷造假人物的手足部分也是囿于造型功力,往往用遮挡的方法。二看笔墨,墨色的灵动和线条的力量等,伪作与真迹间都有显著的差距。造假者线条臃肿,没有中锋用笔,更谈不上线的“圆”味。三看细节,伪作背篓粗制滥造,不符合自然结构。四看书法题款,伪作行笔油滑,类似钢笔字,这也是造假者最容易露马脚之处。比如很多仿冒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等名家作品的画面效果会有几分相像但都因缺乏书法的深厚造诣,容易出现破绽。五看钤印,造假者的手中作者姓名章有限,往往图章款式只有一枚,而画家因画面构图需要,而有许多变化,闲章、起首章、压角章等相互呼应,比较丰富。此外,我因研习水彩画之故,色彩变化比较微妙和丰富,伪作色彩生硬做作。

  于是,我打电话给该拍卖公司,让其紧急叫停。

  的确,如何打假?如何保护创作者的著作权法?如何使收藏家的利益不受损害?我想,对书画家而言要有原创能力,要心平静气地对待纷乱的艺术品市场,如果艺术轻巧得徒有外壳而毫无原创内涵的时候,价值就不大了;对于收藏者来说,要以艺术的法则和标准去衡量书画作品的水平价值,做到慧眼识珠,不要一时贪图便宜,吃亏上当的毕竟是自己。据我所知,有的收藏家只看“流传有序”的故事,或看裱画、纸、印泥等年代,而没有从根本的字画水平上去体会。其实,对中国画鉴定而言,只要我们自己练上几年的书法,那么,对线条的好坏就能一目了然了。


美术报 鉴藏 00015 假画鉴定再记 2012-06-02 2460266 2 2012年06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