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美育

文章导航

追求原创的价值

艺术高校研究生毕业环节的策略革新

  近些年,高等教育受教者完成求学过程的关键标志——毕业论文和毕业综合训练,成为一组时常吸引观者瞩目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环节,往往易于突出成为一个不断被讨论的中心内容。所以如此,恰恰说明,在我国经历并完成高等教育的民众,就数量而言有了规模化的增加。这些亲历者群体以自身所知、所感为出发点,对于当前高等教育不仅充满关切与期待,更思索出一些非常值得从业者,即一线教师们参考、借鉴的好主意、好办法。

  至于在眼下“战疫”的大语境中,研究生们毕业环节里的基本学术质量保障,如何透过已执行一段时日的网络化模式得到切实维护和进一步加强,继而向广大民众清晰展现其间真正属于毕业生的原创性价值,倒是本年度“毕业季”内的一个新命题。有鉴于此,我拟就高等艺术院校一线教员和硕士生导师的角度,综合包括教育学、管理学等的研究成果,提出几点革新策略或方向草案,以供深入剖析及讨论。

  前移和记录

  毕业环节前移

  形成《毕业记录文件》

  首先,是进入毕业环节前的准备。研究生教育毕业环节的主导者势必为培养导师(从导师组的角度看则是主导师),但最终的核心参与者又须是具备高度学术自觉的研究生本人。据此而论,进入毕业环节前,研究生培养各阶段自然要求严格管控质量,同时还应建立进入毕业环节前完备的资格审查机制,即无论博士、硕士均做到毕业环节前移。

  当前,研究生培养环节中除了常规的课程、训练等,以及创作报告、论文开题需执行较严格的检查,各高等院校管理部门也都纷纷要求研究生导师和一线培养单位多管齐下,依据既定培养方案和学科内部规律,强化研究生们参加或执行必要的学术展演,以及进行论坛及期刊发表等活动。有了上述这些基础,我们也就认为,还应适时加设一个毕业资格审查环节。

  其形式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由培养与管理单位集中从校内外符合资格导师库中,按不同学科方向配列5位审查导师组成小组,再引导研究生于毕业季前的一个学期,完成组内各审查导师针对其学业成果及作品的“双盲”网络审查和音、视频问答,并将结果作为可否进入毕业环节的重要辅助资料送交培养单位和培养导师作为参照,最终联合形成简短审查结论,连同培养方案、修学作品、活动参与等材料,全数形成一套处于初始状态的《毕业记录文件》。

  创作实践类硕士生除了配置本学科领域2位审查导师外,仍要有2位艺术史论类审查导师,同时还需1位非本领域审查导师。创作类博士生除本领域2位审查导师外,必须设置3位史论类审查导师。史论专业博、硕士的审查导师,除4位本领域人选外,需设置1位创作类审查导师,以突出考查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实际艺术感知力。审查导师不必局限于教授、研究员等,亦可委聘讲师、实验员、馆员等,其目标在于从不同方面测试研究生培养是否切实符合培养方案进行,并的确能够达至进入毕业环节展开重要创作的精深能力。其中,若出现涉及前期培养相关环节,暨知识储备、认知能力、艺品艺德等的重大缺陷与瑕疵,需明确建议培养单位和导师暂缓该研究生进入最终毕业环节。

  监督与评议

  导师全阶段跟踪督促

  评议人协助推介展演

  接着,是毕业环节开始后和进行之际的监督与评议。鉴于网络及音、视频记录技术日臻完备,在进入毕业环节后、基本能够保证的9个月创作时程中,可透过时程细分而利用相应设备,对研究生个体进行阶段性的保真记录和授权共享,培养导师更可借之对其进行毕业环节必要的全阶段跟踪与督促。记录下的相应材料,不仅可供物理存档,还将形成愈发直观且数据化的“毕业创作学术档案”,最终加入《毕业记录文件》内。进一步看,这尤其对于实践创作类博士生的毕业环节推进,事实上更可形成具有正向意义和文献价值的全新推进。

  以上述记录为依据,便可于毕业环节中引入创作评议制度。即由除培养导师外的3位评议人组成,可在毕业环节的前、中、后不同时段,或集中、或分散地对申请学位者的作品进行“滞后式评价”。3位评议人可由已毕业同领域非院校就职校友、在职校内同领域导师以及史论类教员组成,评价信息同样进行多媒体实时记录。惟,为了保证研究生本人创作思路不致被干扰和中断,该评议行为和记录内容不必同步令研究生掌握,仅需及时转交培养导师参阅,并由导师经选择性处置后转告并辅导研究生本人。不过,其记录文本等仍需加入《毕业记录文件》内。相对而言,创作类硕士生毕业环节亦须参照展开,只是比之博士生评议的时长等可行必要的压缩。

  艺术历史及理论类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环节评议时,评议人主要承担的工作实际乃针对已完成、待发表的阶段性且相对完善的文字稿件进行。而与实践创作类毕业生的阶段性评议情况类似,网络音、视频记录等所有材料要求引入公证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同时评议人要求签署详尽的评议协议,以确令参评行为不构成对原创成果的违法事项和违规伤害。同时,培养单位更应积极鼓励评议人协助推介研究生毕业阶段中的可能成熟作品,进行公开展演与发表,以对毕业生形成正向鼓励,并积累培养环节相关学术产出。这不仅可满足毕业培养实际需求,随之也将形成规模不小的社会效应和成果。

  拣选与展示

  “沙龙”化创作实践学术毕业展示

  然后便是毕业环节尾声,即在预答辩时提交基本成型的论文和《毕业记录文件》,而正式口试答辩时则要呈现最完整、成熟的论文、作品和《毕业记录文件》。进入这个阶段仍要强调,创作类研究生完成毕业的必备内容,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中,仍将普遍且被不断强化为一种高级艺术实践同深具思辨的史论写作相结合的模式。尤是后者,断非仅靠长短几篇感言或玄想即能卖巧、充数。此乃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球性历史积累和规律使然,决难轻易地捡拾效颦,或又天真地乞灵甩脱。

  故此,毕业环节尾声也将包括几个细分节点,比如在答辩前,须进行必要的文书审查,最终形成收纳有创作(理论文本与艺术作品)过程等的一套相对完备的《毕业记录文件》,并以此提交给培养单位包括培养导师在内的3位预审导师。预审导师需由史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类教员共同组成,并形成一致意见后方可令准毕业生进行预答辩。而包括预审环节和预答辩均可透过网络进行,无须在物理场所面对面展开。相较而言,预审主要是在培养导师参与下,检查所有培养计划和创造是否高品质完成。至于预答辩的重点是针对毕业论文,全面检查准毕业生理论修养的真实水平,而实践作品则提前在预审阶段依据《毕业记录文件》等完成书面和电子化预审了。预答辩小组的构成,当是本培养单位成员3名,以及校内、外非本单位的本领域成员2名,其中史论类研究者应有3名,并在形成全票通过后,方可进入最终答辩口试环节。

  正式的答辩口试前,事实上就创作类专业而论,倒是先要配合已经预审,并在预答辩通过后再行修改、充实的《毕业记录文件》,对最终艺术作品展开细节观摩。这是要在正式口试前形成相应的作品公示机制,其时长应当最少3日。同样借助网络化模式,将作品透过视频和静态高清图像展列,答辩委员可随时阅看作品及细节。而本专业领域内的所有同期准毕业生和培养导师,借此也可观摩,继而在条件允许时,扩大公示参与人数,形成一种类似于“沙龙”化的实践创作学术毕业展示活动。

  艺术院校的毕业展行之有年,但相关展演往往时长、空间受限,倘把握不佳,易流于商业化,甚至成了某种营销“路演”。此处强调的公示模式,主要乃先期进行不全面开放的准学术答辩式展演,并借助网络平台,由准毕业生回应前述特定专业观摩群体的留言和提问,借此最后一次充实《毕业记录文件》。完成特定公众观摩,再由最终口试委员协商同意后,口试答辩据此方能正式展开。

  由上所见,在毕业环节中,我们格外强调必要的过程管理和细节控制,呼应了广大民众对于研究生教育当“严进严出”,或者就是“宽进严出”的迫切期望。可以说,目前艺术类博、硕士培养对于最后这个阶段的执行,在多数时候仅只是让研究生“自力更生”式地苦斗,又或“凭着义气”式地宽纵。至于,我们提出的策略革新过程,不少细分节点多乃凭借网络数据条件,相对自然地生成记录文件,绝非一味推崇“文牍主义”,倒是更着力于突出并借此促成研究生培养最后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一种相对纯然的学术讨论氛围。其内的背景事实,就是要纠正并适当弱化那些常被诟病且学术含量极低,却又“一局定乾坤”的走过场式论文答辩与作品布陈——它们曾令过我国多年来重质、重量地推进着的研究生教育被严重地污名化,而个中之原委至今仍需一线教育工作者深自反思并汲取教训。

  那么,经过如此挑拣的毕业生及其作品展、演,方可正式面向社会公开接受检阅,并得以推而广之,实现真正意义上人群所亟需的“生命素养教育”和“公民社会教育”。此二者,恰正是大众赋予艺术高等教育,尤其是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最应该承担的关键职责。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美育 00011 追求原创的价值 2020-04-25 美术报2020-04-2500010;美术报2020-04-2500009 2 2020年04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