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美育

文章导航

  ◎丰风(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动画〈插画与漫画〉专业;2014年硕士毕业于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插画系〈MICA〉)

  离开学校以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刚离开校园时大多为了生存而创作,而离校十年后更多地是为了创作而生存。我的绘画工作量是很大的,枯竭的感觉在毕业后一段时间更加频密地袭来。接工作需要少而精的同时,寻找能够在命题创作中继续下去的串联点很关键,它甚至可以给赋予我继续创作下去的动力。

  相当于把工作和创作渐渐融合,把自己的喜好、声音,完全杂糅到工作之中,尽量去享受每次创作的机会。能和画画和平共处,继续下去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龚辰宇(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2015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我认为当代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表达和探索个人经验和思想的媒介。它提供了一个平台,将艺术家自己的视角、理念以及对世界的看法传达给观众。在这个过程中,当代艺术能够破除和重建信息教条,也就是从传统的、固定的观点中解放出来,为观众呈现更加多元和开放的认知世界。

  ◎张艺琳(202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202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2019年,我将绘画视作一种艺术疗愈方法、一个事件、一次行动,我希望结合行为艺术中的偶发性去显现绘画的本质,这个时期,“绘画”对我而言更多是一个动词。之后,经历了在国外求学两年并且尝试过不同的媒介后,回到这种直觉的、非理性的形式让我重新去思考:当代艺术的课程中几乎我们所有的学习文本都是研究性的,比如从哲学的、社会学的甚至是经济学的文本中寻找问题并进行批判。

  绘画这种本能的无法被语言解构的媒介让我相信是最具备艺术本身的力量的,也可以帮助我去抵御当代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我希望可以通过工作坊、教学等形式更多地去思考绘画作为一种形式,怎样与更广泛的领域发生交叉。

  ◎冉凯(2016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

  新阶段的作品当中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及可能性又成为下一个阶段作品生成的理由,进而由图像转为对绘画本体的思考,由对外在世界的关注转而关注个体经验的独特体验。我也把绘画比作我最新个展的名称“永无岛”,是一个显而易见却又难以企及的“终点”,其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情景也始终不断拉扯,“坚持绘画”是试图切近它最好的方式。

  ◎温辰旻(201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硕士学位;2020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候选人;文创设计智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Design-AI Lab〉博士后研究员)

  创作者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使得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对于艺术整体的他者凝视,不仅是面向于艺术,可能也面向于各行各业。我们并不是工具,但当类似工具式的技能已经可以被替代时,真正拷问我们的是,我们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讨论人工智能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也许是一种新的可能性或是感知方式,但一定是超越了AIGC简单的图形生成的认知,而面向人类整体视觉经验的新美学革命。


美术报 美育 00013 2023-09-16 美术报2023-09-1600009 2 2023年09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