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了“保卫春节”的口号,好像是不保卫的话,春节会从我们的这个时代消失。可能吗?因为春节,火车票都涨价了,那南来北往的人潮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进行着国家级的整体移动,可以说明春节无须保卫。但是,关于春节文化(年文化),却有个保护的问题。如果失去了春节的文化内涵,春节仅仅是一种家庭在一年周期内的家庭聚会,那么,这个春节就没有什么意味可言,有与无都可以。过去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民间有“有钱的人天天过年”这样的说法。如果春节仅存家庭团聚的意义,而有钱有闲的家庭也是天天过年。所以说,文化对于春节来说,很重要。
中国的年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现在存续下来的则是非常有限。因为时代变了。但是,在存续下来的有限的年文化的内容中,像贴春联这样的内容和形式,不管是高楼,还是窑洞,春节的时候都是到处飘红。同样是时代之变,建筑之变,空间之变,审美之变,春联何以成为春节不变的内容,它可以说明春节是需要一定的外在形式和表现特征。而与春联相关的年画的境遇却呈现出另外一种景象——名存实亡。人们在解释其原因的时候,会以时代之变、建筑之变、空间之变、审美之变来论证,确实是如此。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如果从最近的半个多世纪的年画发展来看,还能够发现其中另外的一些原因。有着数百年发展历史的年画,到了20世纪初,已形成山东杨家埠、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北武强、河南朱仙镇、陕西风翔、四川绵竹、福建泉州、广东佛山等年画的生产、集散地,它们的产品覆盖了全国城乡的居住空间,传播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丰富内容。所以,“有钱没钱,买张年画过年”。
对传统木版年画形成巨大冲击的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月份牌年画”,但是,没有影响到年画的生存,只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反映出了时代的变化。年画的振兴发轫于延安和解放区,兴起于新中国的“新年画创作运动”。新年画创造了中国年画发展史上的辉煌。因此,“牛牛要年画;妞妞爱年画;丈夫买年画;妻子贴年画;爷爷看年画;奶奶笑年画……”,这首20多年前的一则民谣印证了年画发展的盛景。新年画的发展一直以政治性和时事性的内容,成为一种宣传的工具,可是,它结合了民众喜欢的形式,在审美上并没有失去民众的基础。然而,当它发展到“文革”的极端,则动摇了它的民众基础。所以,“文革”之后的矫枉过正,则为年画的急剧衰落埋下了祸根。那么,现在还有哪位名家在画年画,还有哪家美术出版社出版年画,还有哪家新华书店卖年画,与之相应的是还有多少家在春节的时候贴年画——因为没有名家在画年画,没有出版社出版年画,没有新华书店卖年画,而有谁愿意家里贴那些庸俗不堪的地摊货的年画。可以比照的是——1949年11月23日,毛泽东批示同意由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署名发表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全国的画家都投入到新年画的创作之中;到1958年,全国发行的新年画已经达到平均每人一张以上;没有哪家新华书店不卖年画的——好端端的一个年画产业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失去了春节的巨大市场,也影响到当代春节的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