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花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唐代已流传,宋代则更盛,形成年年元宵闹花灯的习俗,延续至今。明谢肇所著的《五祖俎》中说“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这里所说的闽中指的就是泉州。每年正月十五,家家门前皆张灯,街道成了灯河,男女老少争相观灯,歌灯交应,真可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老者手牵孙儿享天伦,青壮观灯传恋情,著名的泉州梨园戏《陈三五娘》说的便是一对青年男女在元宵夜观灯时一见钟情的爱情佳话。
泉州花灯能有如此的魅力,确有它的独到之处。泉州花灯的制作工艺分为三大类。其一是彩扎类,又称纸扎类,主要原材料是竹篾、纸捻、浆糊、彩纸、彩绸、花边等。制作师劈好竹篾,用纸捻把竹篾绑成骨架,糊上彩纸或绸布,贴上花边,再描上山水花鸟或人物故事,便成了彩扎花灯。这种花灯色彩鲜艳、形态万千,相对较易制作,所以每年元宵张挂也较多。其二是刻纸类,主要原材料是硬纸板和粘胶。主要工具是刻刀、垫板。花灯造型和雕刻刀艺是刻纸成败优劣的关键,制作师先设计好灯的造型,按其形状把灯准确分解成若干组相互对称的几何图形,然后将设计好的各种图案描在按几何图形裁剪的纸板块面上,再将其置于垫板之上,用刻刀精心雕刻,刀功极为考究,细微之处,尤如毛发。最后将这些刻好的纸板按造型粘合上色,内衬彩绸组拼成灯,这种灯一般没有骨架,配上丝穗便成刻纸花灯。这种灯是清末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创作的。后来,他又在这些刻纸图案的灯屏上镶上玻璃丝创作出著名的泉州刻纸料丝灯。“料丝灯”基本上还是属于刻纸类的花灯,不同的是它的各块面图案里面镶上并排着的图形细玻璃丝,当点亮油灯或灯泡时这些玻璃丝会产生光学折射,观灯者看到的不是圆形的光团或灯泡,而是折变成一条长灯管,增添了花灯华贵和神秘感。其三是“针刺灯”,这种灯的框架制作与刻纸灯大体相似。只是这种灯的花纹图案是用较粗的针尖儿刺出来的,用无数小针孔组成各种精美图案。一旦灯亮,灯光从针孔中透出,图案极为秀丽,显得玲珑剔透,璀璨夺目。刻纸丝料灯和针刺无骨灯,是泉州花灯的代表作。
泉州花灯的造型品种也不少,大致可分为四大品种。
其一曰座灯。这种灯是安放在地上或是特制的架子上,体形庞大、气势宏伟、灯光明亮,并常配有走马灯艺,大多属彩扎工艺,近年来则往往集声光、电动于一身,远观近看皆宜。
其二曰挂灯。即挂在雕梁画栋之下,也吊于树木之间。这种灯体积相对较小,做工却特别精巧,色彩斑斓,图案优美。“料丝灯”、“针刺灯”便是其杰出代表作。
其三曰水灯。即安放在池塘沟河水面上,这种灯一般都采用防水材料制成,突出灯光亮度和造型美观,以便倒映水中,波光粼粼。水面水下,交相辉映,如同神话中的水晶宫。这种灯大多也属彩扎工艺。“鲤鱼灯”、“水龙灯”是常见的灯。
其四曰拉提灯。即小孩在元宵夜提在手上的花灯,小巧玲珑,星星点点,大多是模仿十二生肖的动物形状而制,如“玉兔灯”、“公鸡灯”等。
泉州花灯以其历史悠久、造型奇巧、工艺精湛而闻名海内外。近年来,走出国门,曾先后在菲律宾、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展出,赢得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