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1版:副刊
3  4  
PDF 版
· 再从书画名家作伪说起
· 碑本无字
· 梦里花香
· 草木居习画笔记节录(2)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再从书画名家作伪说起
周安庆
  中国传统字画造假之风由来已久,曾经历数次作伪高潮,时至今日愈演愈烈。其中不乏历代名家高手有意无意地参与其中,对艺术品市场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引得不少鉴藏家和爱好者愤然抱怨:“如今的收藏界是玩一行,糟蹋一行。”其实临仿、作伪字画何止是他的“发明专利”!在历史上其他书画家中也屡见不鲜。

  字画市场历来都追崇“名头”,这是赝品现象历久不衰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为由无名画匠、小名头书画家仿造书画大家的作品,或者当事人成大名前临仿较有名望的书画家作品。譬如“南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在中国传统书画史上颇有建树,但他本人就是一位临仿古画的高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为应付多方讨画,也曾戏墨假画糊弄他人。我们仅从他留存下来的诗句“西园(指高凤翰)左笔寿门(指金农)书,海内朋友索向余,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赝作亦无余”,就可以窥见一斑。清末名画家任伯年未出名前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经常喜欢伪造名家作品。等他成名以后,后来者又重蹈其辙。历史反过来与他开了个残酷玩笑。海上花鸟画名家江寒汀,也是一位擅长模仿清末画僧虚谷作品的高手。虽然故人已逝,而这些作品又以不同方式流向市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我曾在一次拍卖预展上看过托名“江寒汀”的花鸟画赝品,最终被有关人士予以揭露。类似这些代代相仿的事例不胜枚举;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齐白石先生,卖画算起账来也比较精明,用张大千的话讲是喜欢“斤斤计较”。齐白石70岁后因为老眼昏花,画起细笔的草虫贝叶比较吃力,就请他人代笔画好其中大部分,最后再由他当着买家的面补上几笔,以示这是本人亲手所为。这种真假混杂的“代笔”行为并非个别现象(民间称之为“旺鸡蛋”),也是一种伪本形式和变相的欺诈,在文征明、董其昌、王翚、王原祁、高其佩、金农、吴昌硕等不少名家的作品中均有存在。可是流传至今的这些名家赝品何止万千?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态不尽相同,人生观和处世态度也大相径庭,这就导致了历代以来书画名家临仿、作伪字画的情况各异。其中既有早先是因为谋生需要作伪的,但也有的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些不为常人所知的另一面,大多是后来被揭老底披露出来的。当然有些作者并无假冒之意,临仿名家作品完全是为了提高个人技法等(这本身无可指责),但被他人获取后作手脚利用而推向市场。如今的书画家都纷纷站出来,指责艺术品市场中大量出现的临仿作伪行为(新的“高仿”也批量出现了)。回眸古今,若无相当艺术功底的高人介入,一般的“低仿品”是很难蒙得了一些真正的书画鉴藏家的(知假买假者则另当别论)。从已发生的情况来看,岂知将来又会冒出哪些当今的书画名家再“穿新鞋,走老路”的丑闻?虽然笔者相信大多数书画家是遵法守德的。

  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华夏“国粹”的传统书画艺术,不仅汲取了儒道释之精髓,而且也融合了艺术家自身天赋悟性、哲思人格、艺术理念、心灵体验等。因此人们站在历代名家前,常常会从内心深处由衷地涌现出一种“高山仰止”之感。但是不要忘记一句老话:“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即使众人仰慕的艺术大师,身上也有瑕疵。对于历史上曾经制赝作伪的某些书画名家、大师来说,不也正是这样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