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办公室、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虹口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系列雕塑”共10座,于2006年1月6日在虹口区多伦路全部安装落成。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多伦路在上海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它凝聚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城市历史和故事,成为当时中国最为优秀的文化人汇聚的场所。这一段历史和故事对于中国新文化的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多伦路作为城市空间中的一个场所,它的历史和故事成为这个城市居民永远的文化记忆。无论这个城市将来如何发展,多伦路的故事都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城市的记忆深处。时过境迁,人们仍然需要多伦路,是因为人们需要不断与多伦路产生跨越时空的对话,以加强和巩固人们在情感上与这个城市的联系,这种不断进行的对话和互动,使这个城市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情感轨迹和心理轨迹,成为城市文化的积淀。在上海城市雕塑总体规划中,提出了采用策划人的方式来从事某些城市雕塑项目建设的设想,多伦路文化名人系列雕塑项目的策划,就是实践这种创作模式的一次尝试。
这10位文化名人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在多伦路一带居住、生活、活动过,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名文化人士。这10位历史人物经过当代著名雕塑家的精心塑造,以富于当代感的人物肖像雕塑的方式,屹立在多伦路。他们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瞿秋白、冯雪峰、柔石、丁玲、沈伊默、内山完造。这一系列雕塑全部为青铜铸造,雕塑创作时间从规划、论证、组织创作至加工,历时两年。由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曾成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杨剑平,中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组成的三人项目策划小组,担任了本项目的策划、组织和质量监理工作。
这一项目由规划局委托策划人提出全面、完整的项目策划、实施方案。根据策划组织者的解释,雕塑多伦路的社会意义,在于它表达了当今的城市居民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尊重城市的过去,也是尊重城市的现在和未来。作为一种社会记忆的方式,多伦路的历史是这个城市的资源,对多伦路历史价值的认定,有利于形成丰富的城市面貌。它对于打造城市的品牌,增强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增加城市的文化深度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多伦路文化名人在这个街区的活动,在上海的历史发展中,乃至在全国的新文化运动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上海城市面貌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雕塑多伦路,是对这批文化人和这些文化事件的重新认定和表现。上海多伦路的文化名人是对城市文化知名度的一种累积,人们在多伦路这个特殊的街区感受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从艺术角度看,雕塑艺术对多伦路的介入,将使多伦路成为上海艺术含量最高的地区之一。在雕塑艺术相对密集的多伦路街区,将集结全国最优秀的人物肖像雕塑的雕塑家,他们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出对多伦路历史文化名人的理解。他们的作品随着时间的积淀,将越来越体现出他们的魅力和价值,如果他们的作品能够成为这一个时期中国人物雕塑创作水平的代表,多伦路的艺术价值也将因为这些雕塑的介入而更加充实和丰富。雕塑艺术的介入,将使多伦路在上海城市文化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雕塑创作手法上,可以看到这一批雕塑在具像基础上的人物造型方式与当代观念结合,强调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使具像写实雕塑具有当代感。在注重人物肖像雕塑学术问题探讨的同时,兼顾了创新与公众欣赏水平之间、形似与神似之间、作品与原型之间的关系,强调公众的参与和理解。多伦路人物肖像雕塑打破了传统模式,让人物与环境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创作者希望把人物雕塑放在环境和生活场景中来进行考虑。没有把人物看成是一个孤立的人,而是环境中的人,是在具体生活场景中的人。通过具体情景,体现了人物的纪念性。
多伦路文化名人系列雕塑的创作者,是一个以中青年雕塑家为主体的创作集体。可以说,体现了当今中国人物肖像雕塑的最高学术水准。相信这些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越来越证明他们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