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2版:阅读
3  4  
PDF 版
· 画坛点将
· 工业时代的 艺术理想悲剧
· “咔嚓”在冷暖之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咔嚓”在冷暖之间
  “咔嚓”快门按下的声音。无数声的“咔嚓”之后,便有了手头《咔嚓——午夜的光》这本书。按照出版商的说法,“咔嚓”是中国第一套纯粹的人文、民生摄影丛书。既为丛书,就应该有很多本吧。但我读到的只有手头的这一本。

  拿在手中,《咔嚓——午夜的光》并不是一本厚重的书,但那来自最底层的风却吹散了午夜的黑暗,于是有了光,有了底层的声音。

  在《水莲为什么来到人间》中,王小妮写道:

  花不觉得生命太短

  人却活得太长

  耐心已经磨得又轻又碎又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了。长长的生命中,我们很难从容地对着自己的父亲母亲、对着自己身边的兄弟姐妹望上一眼。其实,对于远行的我们来说,父母乃至兄弟姐妹们永远在社会的底层守望着,那一缕缕慈祥而又温暖的光往往折射出了太多的世态炎凉与酸甜苦辣,而这恰恰是我们走向成功的行囊中不可或缺的宝典。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这世上便有了光。我不知道“午夜的光”是否来自上帝的嘱托,我只知道一些渴求回到底层的上帝的子民们在人生冷暖中,咔嚓咔嚓地送来了自己的光。

  在《咔嚓》这本书里,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个人活到一百岁时的淡然,也可以看到在幻觉里开了又开的青春的花。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个“随便穿街走巷,也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以及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炉台上的哥们”。

  此外,在“地下铁”、“在按快门的路上”、在“虚拟的花园”、在“桃园路的影像记忆”中,我们身体之中那个最最温暖也最最柔软的部位总是被人一次又一次地按下快门,于是《咔嚓》成了一本心灵的相册。

  《咔嚓》是一本关于万物万事的书。我们知道,对于万物万事总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关于《咔嚓》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咔嚓是一种动作,也有人说咔嚓是一种声音,更有人说咔嚓是一种冲动,一种热爱。但《咔嚓》的编者说:“咔嚓声音里,真的不一定是美的,美的不一定是真的。我们渴望和追求真与美的和谐,我们强调感性的力量。”

  感性的力量未必要回避宏大的题材。但是,从我读到这期《咔嚓》的创刊号中,我却明显地感觉到了编者们正在有意无意地回避宏大叙事以及夸诞的语言方式,它总是从日常的琐屑、细微处入手,这样的好处是来自底层,当然,也来自真实。然而,一旦刻意如此,那么感性的力量是不是已经异化为理性的精神呢?

  如果“咔嚓”是感性的声响,那么,感性的“咔嚓”便不该有所回避。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对象还不够近。这是一位摄影大师的话。在此重提此言,无非是想说,《咔嚓》之所以为我喜欢,是因为它的咔嚓声总是来自身边的近距离捕捉,而一旦它有意无意地开始回避时,我害怕那咔嚓的声音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失焦,尽管这一点并不是眼前的这本《咔嚓》的缺陷,但我还是丑话在前了:但愿《咔嚓》不会,因为我相信感性的力量。

  事实上,《咔嚓》还真是一本感性强烈的书。它的感性既来自即景的现实生活,也来自全书毫无矫饰的编排。最让我称赏的是非常前卫的艺术理念在这本书里的表现形式不是夸诞与晦涩,而是自自然然。一页页地翻阅《咔嚓》时,总有那种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的感觉。而这一切,我想都应该感谢本书的两位主编周实与王平。作为《书屋》杂志的两位前任编辑,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同时离开了《书屋》,但是,他们举重若轻的编辑风格还是一如既往,这是不是《咔嚓》在我的手中看似很轻却又让人不敢小视的原因?

  除了一般的读者,我还郑重地向从事绘画的朋友推荐《咔嚓》。尽管这不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但它包孕的艺术理念以及艺术题材,比如“佛山印象”中的镜头,比如“重返倒脱靴”中的老门牌,都让我想起一幅又一幅的油画,而且是超写实主义的。唯其如此,我说,《咔嚓》提供给我们的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该书封套上印有这样的广告文字:五光十色的视觉盛宴,酸甜苦辣的人生拼盘。果真如此吗?我不说,只是请你看,请你看一本“像导师又像书童,像不绝的水又像短促的花”的《咔嚓》。它会告诉所有阅读此书的人们,我们是如何经历寒冷,又是如何被温暖的。 2006年2月25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