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总想做点事。三四年前,我曾花了三年时间勉强写成的一部反映浙江当代山水画名家的评论专集——《情系山水》得以出版,这倒使我平添了几分野心,妄想再写一部比这更好的山水画评论专著。写书必然要买书读书,无意中我发现,在现在的美术类书籍中存在着这样三种状况:
一、单纯的技法书为数最多。
二、各种类型的画册不少。
三、好的理论专著不多。
在这三类书中,技法类的书多得有些泛滥,从古至今,各家各派,可谓齐也,然好的技法书太少。当代有些所谓的名家也挤在这里。这类书销路好,能赚钱,名家都挤在这条道上,然仔细审视,从这里入门学画,免不了引人走旁门左道,误人子弟。而画册之多也令人担忧。以前出一本画册,没有相当的水准是出不成的。如今,只要有钱,不管你的水平如何,都可以出,因画册能唬弄人,能扬名。这种欺人又骗钱的买卖如今已不稀罕。芸芸众生真正懂艺术的人能有几个?倒是那些理论专著,水准较高的却是越来越少。单不说那爬格子的艰辛,书写成了出版经费却成了难题,于是理论家纷纷改行。此种现象,实令人感叹不已。
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能否将上述这三类书的功能融汇在一起?自然,我所指的功能当然是指原本意义上的那种功能,而绝非哗众取宠、自欺欺人的这种。也就是说,能汇技法、理论与欣赏,即画法、画理与画评融汇一体的这一类书。
这个问题常常萦绕在我的脑际。
平时,朋友们常问我,你为什么如此喜爱中国画?这个问题我一时还真答不上来。不过,我之所以喜爱中国画,并不在于中国画之本身,实源于画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蕴与其映衬出来的伟大人格力量。中国画并非仅仅是画画而已,她是文人们借助笔墨抒写心灵的最好途径,代表着中国的艺术精神。她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整个演变史,也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未来。尤其是山水画,更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借天地以写自然万物,借笔墨以表达画家个人的心灵世界,追求他们内心精神世界的梦幻之光。千百年来,这种蕴含着文人的精神气质,并由笔墨演化成各种不同的独特创造,一旦投射于画幅之中,便成为常人无法言宣的悲苦与幽愤,成为中国文化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正因为我们将中国画视作中国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才看不起那些仅仅靠几笔胡乱的涂抹而欺世盗名的这类人。当今的社会,以名利为重,画家们的心中,似无一片净土可言。历史上那些优秀画家们的活生生的生命痕迹,在我们这辈人中已消泯殆尽。金钱的魔力真能使鬼推磨?于是,我更加希望能寻找这片净土。
1994年初夏,我有幸参加了黄宾虹研究会的采访活动。这些黄宾虹先生生前的弟子与学生,在研究黄宾虹学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谓功不可没。然而,就黄宾虹本身的艺术价值来说,几十年来还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能真识者,仍属少数,有的只是人云亦云罢了。单不说别的,就在近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大家中,黄宾虹的地位似乎比不上其他三位。对其艺术的真正理解至今尚未能获得有效的深入。我并不认为,艺术家们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有其可比性。因在我看来,艺术家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只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只有个性风格的不同,而无等级档次之区别。然而凭我们现有对黄宾虹的研究与黄宾虹本身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相比,实在是悬殊太大。于是,这正好为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何不将黄宾虹的绘画艺术作为主线,从构成与审美入手,写一部有关黄宾虹山水画艺术论析方面的专著?
然而,想是这样想了,做起来却十分的吃力。单不说其他,就有关黄宾虹方面的研究资料就少得可怜。在具体寻找资料时,除了近几年出版了几本大型的画册,以及黄宾虹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墨海烟云》、《墨海青山》两本论文集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资料。后经友人介绍,有幸结识了黄宾虹的前婿赵志钧先生。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在被错划为右派,妻离子散,受尽人间苦难,最后从囹圄中出来之后,孤身一人埋首于其先岳黄宾虹的研究之中,已先后编辑出版了《黄宾虹论画录》、《黄宾虹诗集》、《黄宾虹年谱》、《黄宾虹美术文集》等重要专著,这无疑为我撰写这部书稿提供了最可宝贵的资料。加上其他老师及朋友们的热情支持,更使我平添了许多信心与勇气,经过了四五年的努力,才算完成了这部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