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一个时代文化的象征之一,尤其是被形容为浩如烟海的中国宫廷藏书。
中国宫廷书籍的兴盛和衰亡,往往标志和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开始和终结,这似乎是中国历史的特征之一。
新王朝都是在旧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既承袭了旧王朝的人民和上地,也接受了旧王朝的宫殿建筑和府库珍藏,一代又一代的宫廷藏书,就是这样在旧王朝废墟的余烬上创建和完善起来的。
中国君临天下的历代帝王们,几乎都是文化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喜欢兴盛文化事业,不遗余力地丰富宫廷藏书。
先秦时期,只有官府才有资格拥有藏书,这就是所谓学在官府、官守其书。
春秋、战国以后,知识广为普及,私人藏书也开始出现,但宫廷藏书依旧是当时最为丰富的藏书,也是从书品到内容上首屈一指的藏书。
汉武帝独尊儒术,广开献书之路。汉成帝弘扬文化事业,广求天下遗书。仅仅百余年间,汉室就建立了石渠阎、天禄阁、兰台等丰富的宫廷藏书。
汉代著名史学家刘向曾奉旨入宫整理宫廷书籍,这位知识渊博的学者,面对如此丰富的宫廷藏书,不禁感叹:“汉宫百年之间,书积如山丘!”
隋文帝广征遗书,下令:献书一卷,赏绢一匹!隋宫藏书,初具规模。
隋炀帝更加热衷于文化事业,不惜人力、财力和物力。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特别钟情于宫廷藏书,不遗余力地丰富宫廷所藏。他曾组织儒臣,将宫廷珍贵书籍,抄写数部至数十部。仅长安嘉则殿,就有宫廷书籍37万余卷,创下了此前中国宫廷藏书楼藏书的最高记录。
元室继承了末、金宫廷旧藏,明初接收了元宫藏书,如数载运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下令将明初迁运南京的元宫旧藏书籍,运回北京,入藏文渊阁。
清廷完全接收了明室丰富的宫廷藏书,经过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间的繁荣发展,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世。清内府武英殿本书籍之精之富,成为康、乾盛世文化繁荣的标志之一。清代宫廷书籍多达数十万册,宫中建立了文渊阁、昭仁殿、武英殿、皇史岁、乾清宫等丰富多彩的宫中藏书楼。清宫藏书之富,创下了中国宫廷藏书的最高记录。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由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点查委员会,全面接收清宫旧藏古物和书籍,逐殿进行清点、整理,随后成立了故宫博物院三大馆: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图书馆坐落在紫禁城西部的寿安宫,将各宫室书籍集中在这里,建立了十大书库,拥有宫廷旧藏书籍约50万册。
上世纪30年代,故宫博物院将一批珍贵的宫廷文物装箱南迁,从北京到上海再到南京,然后转运四川,最后将其中部分运往台湾,历时十余年,长途跋涉数千里。共计运往台湾的文物达2900余箱,23万余件,其中,宫廷书籍约1300余箱,近15万册。其余约40余万册古书,至今依然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宫廷珍贵书籍,就这样相沿不绝。中国国学薪火,正如此代代相传。
每个时代,书籍版本是各不相同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代表性版本,每种版本则有每种版本的特征。
先秦时期,是刻画着象形文字符号的甲骨文、铭文。
秦汉时期,是飘着竹木清香的竹简和润滑柔软的丝帛书。
隋唐时期,是携带方便的经折、经卷和书写美观的手写本。
元末时期,是书品精良的多种多样版本——龙鳞装、蝴蝶装、经折装、册页装和后世沿用的线装书。
明清时期,基本上是以丝线四眼装、六眼装为主的线装书。
每一种版本,版式不同,风格各异。宫廷书籍,其书墨之幽香、纸张之劲秀、字体之遒劲、书品之精美、装饰之华丽,自有一种皇家所独有的特殊风韵,这是任何版本都无法媲美的,这也就是它的版本之美、华贵之美、书品之美。
心清自得诗书味,室雅自闻翰墨香。让我们怀着敬畏和诗意的心情,走近翰墨飘香的中国宫廷御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