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2版:阅读
3  4  
PDF 版
· 禅与艺术
· 民间美术能走多远?
· 视觉艺术心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视觉艺术心理
■王令中
  美术形式的视觉效应

  丰富的生活感受可以通过多种媒介传达,语言表达是一种,视觉形式传达也是一种,它们各自有不可替代之处。美术形式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联系的中介,一种感性沟通的桥梁,一种寄托情意的载体,一种万物在心灵上的对应物。在创造艺术的惨淡经营中,表现形式是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它就像缠绕其间的精灵,隐现无常、挥之不去。艺术形式贴近人性与自然,当意欲和功利纠缠艺术之时,形式对世俗生活保持着距离,有所超脱,有所升华,它是人类实实在在的需要,也是对生活虚虚幻幻的补偿。

  正视艺术实践与理论中的问题

  在美术理论界,理论同实践常常相分离,理论和艺术实践者的隔膜感日见其深。如果说“敲锣卖糖,各干各行”倒也罢,这种专业范围内的隔膜实在令人遗憾。

  创作者的经验谈时有精辟之论,但往往流于感性认识和局部经验,难免以偏概全,尤其是在规律性的问题上难以深究其理,一些理论研究者的论证,由于缺乏真切的艺术体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之中,往往过多的纠缠空洞的概念,较少联系实质性问题。至于那些热衷在新名词、新概念之间变换旗号的艺术评论,那种语焉不详、大而无当的宏论,以及种种速成的理论“建构”,则是自产自销在特定圈子内的理论游戏,与实质性的理论建设并无干系。艺术评论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很容易滑向翻云覆雨、急功近利的投机状态。我们对于艺术形式的研究,正是要了解艺术效应是怎样“影响和打动人们的心灵”,泛泛的理论概述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多岔路口的研究取向——方法论探索

  研究形式效应意味着跨入了多岔路口,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众说纷纭的研究领域,正确提出问题,选择正确途径,寻求适当的研究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方法论本身就是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形式效应的难处在于,它牵涉到多学科交叉,理性与感性并重。艺术表现诉诸感情、注重感性,但又必然在理性的科学规律之中,这就使对感性的艺术进行理性分析成为可能,打通它们需要有理论认识和艺术感悟两个方面的功力。

  古今中外的大量作品和范例,以及视觉经验和艺术创作、设计体验都是研究的基础,这些为立足在形式本体上的研究提供了广阔天地,使比较、选择、鉴别成为可能。对艺术的视觉效应分析需要建立在这样一个足够大的平台之上。

  学以致用的视觉效应分析

  正本清源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歌德的这句名言也许不是轻视理论,而是轻视那种脱离实际而又喋喋不休的理论状态。要将空泛的理论纳入实际检验之中,尽可能解决艺术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对美术形式的感知,美术形式的评价、美术形式的创造等等,要在不同的体系中分辨出合理的内核和相通之处,将各种思辨与分析向一个目标集中——建构形式的基本理论,探寻艺术创造的规律,解答美学中的基本命题,力求获取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双重价值。最后不是求得简单而统一的结论,而是对多种知识相辅相成的描述和印证,是对艺术研究相扶相助的推进。

  从生活感悟出发,从艺术实践的真切体验出发,从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证方法入手,最后要落实在有实效的结果上:为重要的理论观点做出可验证的概念图解,为典型的形式做出有深度的理论分析,以图示的实效性和论证的可靠性来形成理性认识,引发思考,激活思路,为创造艺术形式提供借鉴。现在,科技发展和现代传媒已使社会进入一个“视觉文化时代”,电脑的强大功能,使图示、图解和对形式效应的试验成为可能,这些都是推动艺术效应研究的有利条件。笔者用电脑软件设计和绘制了大量的图解、图示,精心挑选众多作品、图例加以分析,无疑会产生单纯的理论分析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从重要原理到具体美术问题上,均提出不少新问题、新观点,对一些常见论题诸如对均衡、错觉、色彩效应等也有新的思考。不必试图定下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如何导向正确的思考。闪烁其词的掩饰不必要,顾左右而言它的技巧不足取,直言相陈、论证明确、图示具体,就是为了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必顾虑会因此暴露不足和缺陷,发现问题而待智者的弥补也具有启发意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