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书家
3  4  
PDF 版
· 从平凡和淡泊中走出的书法家
· 跋涉的足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平凡和淡泊中走出的书法家
□王猛仁
  号称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不仅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且风景优美,钟灵毓秀。历来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令人向往的地方。杨坤炳先生出生于这块土地,得泽于这块土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湖北的书画家们高瞻远瞩,在武汉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书法报》,湖北书坛顿时生机盎然,该报的捷足先登,促进了中国书法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坤炳先生就是第一批被招进书法报社的编辑之一。他与他的同仁们共同奋斗,为他人作嫁衣裳,同时自己也为艺日进,成为了引领湖北乃至全国书坛的一面旗帜。

  今天算来,坤炳先生在书法领域已默默耕耘了近半个世纪,其诗文书画印皆精,首先文章佳妙,可以说是荆楚大地上既有艺术才华、又具有优秀品德的书画篆刻家之一。坤炳先生对祖国书画艺术的痴迷和追求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在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里,他不仅没放弃练字读书,还拜著名金石书画家曹立庵先生为师,所以基本功既系统又深厚。坤炳先生讷于辞令,不事张扬,是一位很内敛很低调的人,对名利十分淡漠,不会在协会谋个什么职务和虚衔。在漫长的艺术岁月里,他几平摒弃交游,一心闭门潜修。这种修行,这种境界,在当前显得不合“潮流”,但却难能可贵。他对长辈无比敬重,如在乃师谢世8年多后,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策划并成功主办了“曹立庵先生遗作展”。这一活动,被业内人士称为湖北书画界的空前之举。他还为湖北一大批已谢世的老书画家撰写了大量推介文章。坤炳先生还对同辈坦率诚恳,对后辈爱护关怀。大凡与之接触之人,均称其为至诚君子。

  坤炳先生的艺术风格属传统型,但不乏当代人所喜爱的现代美感,可谓各体皆臻妙境:楷书得力于颜鲁公书迹和北魏《张玄墓志铬》,得端庄、险劲、谨严、豪迈之趣;行草书出于“二王”和清初王觉斯,虽法度森严却烂漫天真;篆书得力于两周钟鼎文和后来的石鼓文,圆浑、古雅、自然而醇厚;然最为时人所重的是他的隶书,既具《张迁碑》的浑穆古朴、方峻茂密,又呈《石门颂》的跌宕宽博,天真自然,还得力于清何绍基的圆劲挺拔,伊秉绶的大气雄强,更有乃师隶书的朴厚 润泽。坤炳先生作书、画画、刻印,纯以中锋圆笔为之,这又与当前“潮流”不合,但其作品耐得咀嚼,使人越看越爱。这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杨坤炳隶书千字文》,是他秉承古训、多方博取的代表作之一。通篇具有自己严谨,沉雄、洒脱、圆润的独特风貌,可谓亘古亘新,亦古亦新,入古出新,人书俱老,独步当代。这既得力于他胸襟的宽广、视野的开阔、志趣的豪迈、腕底的精到,也得力于他的阅历、感觉、敏悟、信念和操守。

  十多年前,我即对坤炳先生有景仰之情:一为他的书艺超群,二为他的文采风流,三为他的为人笃诚。他除在工作岗位上勤恳、敬业地履行编辑、主任编辑、副总编辑等职责外,还创作了大量的书画篆刻作品,并多次连续入展全国第二至六届书展、中青年书展、全国篆刻展、全中国代表书家赴日展等重要展事。他还曾被聘为全国书展评委。其论文入选全国书学讨论会、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并获奖,并有《采编余墨》论文专集和《杨坤炳印稿》篆刻专集出版。他除精研书艺外,国画和篆刻的成就亦很高,只是被其书名所掩。如非学养深厚的至诚君子,何以能如此成就斐然?

  作为一名广受社会嘉许的艺术家,他在读者和作者中有着良好的口碑,不仅书品、人品高,而且在艺术的道路上,一贯谦虚谨慎、宽仁厚德、胸襟豁达。人生至此境界,亦足矣。

  坤炳先生已臻退休年龄。他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埋头治学,有更多的时问陶醉于翰墨中和游历于山水间,并从中捕捉生活情趣和艺术灵感。对于一个想有所作为的艺术家,有这样的“赋闲”时光,可谓如鱼得水。她预示着一位艺术家黄金时代的到来。衷心祝愿坤炳先生为社会、为读者奉献更多更优秀更精美的艺术作品。相信他一定能以其人格魅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载入史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