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静态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
在很多人的认识中,评价就是好坏、分数、考试,这是对评价的片面理解。教育评价就是依据教育的目标,对教育实施的条件、过程及其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我们把为实现评价的综合功能为目的的评价称为“发展性”评价,评价不再仅仅是要区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发展性评价实施的关键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核心是重视过程的总评价。过去,教师的评价多数是对学生学习表现和结果的好与坏,高与低的判定性、淘汰性评价,极少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导致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片面性,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
单一的评价教师只用“记分法”或“像不像”、“好不好”、“鲜艳不鲜艳”等简单、草率的单一化评价标准,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美术作品欠全面客观的评价判定。多元的时代美术类别丰富,作品形式的多样化也要求美术作品的评价应显现多元性。诸如:自评、互评、老师点评、面评、小组评议、星级评价等方式适时适宜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学生聆听老师的点评,能有效地强化对作品的理解。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赞许的语言、一个亲热的动作,都能激起学生浓厚的绘画兴趣、无限的创作激情和表现欲望。
三、变“横向”评价为“纵向”评价
美术教学应尽量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测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评价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因此,在评价中我们要尽量避免同学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免打击部分同学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进行纵向比较评价是教师采用的主要评价方法:即将同一位同学的不同阶段的作品同时展示,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尽量挖掘学生的进步之处、闪光之点,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同时也指出作品中的不足之处,以诱发学生持续探索的愿望。
四、变“权威性”评价为“伙伴式”评价
众所周知,美术是一门集兴趣培养与能力提高,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这就决定了美术学科不宜采取严格的科学量化评价方式,更不应以机械的方式与规定的行为目标对其进行束缚,老师在孩子们的眼里就是权威,就是标准。期待老师的评价和肯定来证明自己。因而教师“一锤定音”式的“权威性评价”应该慎用。在美术教学评价中,如果我们能努力改变那种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姿态,宽容地对待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并实施基于这种认识基础上的评价,就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建立起彼此信赖的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就可能在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协商交流,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五、变“数字化”评价为“无等级”评价
目前,由于许多老师自身接受的就是传统教育,注重双基目标的终结性、单一性、数字量化性评价的观念一时难以彻底更新。美术学科的无等级评价,注重教育过程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个体的倾向比较,不评等级,用简略、扼要的描述性语言给以适当的评定,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教师可设计制作不同的小印章,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分别盖章加以鼓励,如:“创意”章用一颗红五星表示,“色彩”章用太阳表示,“态度”章用一颗红心表示,“构图”章用“花朵”表示,“造型”章用拟人化的笑脸表示。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或相同的印章,学生之间虽然有差别,却没有等级之分。
六、变“套话式”评价为“人文性”评价
当今的美术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教师课堂即兴评价语言贫乏。最常见的教师评价语言是:“聪明、能干、不错、棒、好”及由此组成的词组,如:“很好、很棒、真聪明”等。教师只是按照固定的客套语言,机械地进行评价,没有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程度差异,没有从根本上评价一个人的优点、长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教师用诸如“好,大胆一些,教师和你一起合作画!”“你画得出乎我意料!”等欣赏性、激励性的话语,体现出对学生成功的赞赏和对过失的宽容。诚恳的态度,具有慈母般的人文性关怀,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就能使学生放松、愉快地学习,大胆实践,在美术课中找回自信,体验成功,感受美!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个性多样的活生生的人,文中列举的美术教学评价的各种方式具有交融、互补性。评价需要智慧和机智,更需要用心智,愿有志于少儿美术教育的同仁们共同努力,以期达到最终改变由竞争本位、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