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应是充满童真的稚趣,可当下中国的儿童画已不再是儿童想象的乐园,儿童画已陷入功利性、制作性、成人化的误区。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感中国儿童绘画之忧。
儿童画的现状:
成人化思维,题材及内容超出儿童的情感范畴,主题深刻,题目深邃。
画面颜色搭配讲究,颜色出现渐变效果。
画面一味追求饱满,千人一面。
画面人物形象卡通化,少有绘画性。
涂色均匀,勾线齐整,制作性强,没有画的感觉。
画面大多是线描以后涂色,装饰性极强。
画面表现形式多样,专业味道浓。
画面的表现形式有蜡笔画、彩色水性笔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国画、剪纸、蜡笔与水彩结合的画、速写、素描、卡通画等等,类别众多,且水平及对相应材料的熟练程度都很高,专业化倾向很严重。
深陷“误区”的诱因:
诸上所述,是当今儿童画的总体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是功利诱惑。
在教学中,相当一部分美术教师辅导学生画儿童画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相应的比赛。美术教师急功近利,自己出构图、出形象、出技法,让学生照老师的意图去做,学生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更有甚者,把书上的插图拿来,改一改,然后叫学生照着画就。在辅导学生参加比赛时,甚至教师自己“操刀”,把自己的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只管最后签名,以此来争取获得好成绩。很大一部分的儿童画正是这样在美术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造出 “伪”儿童画。
其次,美术教师大多认为学习美术主要是学习美术技能,把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照搬到儿童绘画教学中,忽视儿童绘画本身的特点与儿童的思维与心智,使儿童绘画教学趋向非专业的“专业化”、自身审美价值的“贫瘠化”。
第三,家长对儿童画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往往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来衡量孩子的画,造成美术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家长而去按家长的意图去教学,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
第四,社会上各类少儿绘画比赛逐渐演变为商业活动,对少儿美术教育产生不良误导。社会上各种名目的少儿绘画比赛,组织者的目的不是为了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的为名,写业绩;有的为利,收参展费用。评委往往是这一地方的行政领导,或是主管美术教育的教研员,他们多数没有儿童画教学经验,造成外行评画的现象,评选大多以专业化、成人化的观点和评选标准去对待儿童画,尤其是重大比赛中,这种奖项都有极高的权威性、引导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对儿童画教育产生误导现象。教学主管或是评委、组织者将对教育理念的倡导、对促进少儿绘画的发展置之不理。
正是在家长的虚荣心与部分美术教师功利欲下,儿童绘画逐渐失去原有的“真”, 获奖的少儿美术作品演变为美术教师评职称的筹码。学生在自己一批批“伪”作品的不断获奖中,少儿幼小的心灵受到的不是艺术的熏陶,而是虚荣感的滋长。
儿童画是在稚拙的线条,平面化的形象应当充满童真、自由、率直,充满着想象力。在儿童画里反映的是儿童眼里的世界,那些形象都是儿童自己的主观意象,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本质。培养儿童绘画,不在于教给他们多少绘画知识和技能,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这就要求广大少儿美术教师要尊重儿童自身的表现欲望,教学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征,不要用自身成人的模式化概念束缚住儿童想象、创造的翅膀,更不应因为名利的诱惑制造“伪”儿童画而扼杀少儿对艺术特有的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