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已七十有余,一天比一天怕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怕死,他说那不过是不醒的睡眠,他怕的是,他的三万多册藏书,统统要变成无家可归的游魂。
我说,不如我们去惜字洲吧。那个小河镇,古时汪洋一片,后来渔民"沉宝成洲",陆地渐渐浮出水面。所谓宝,是几十坛字纸灰,因为古人说一字值千金,文字就是无价之宝。
中原许多古地,仍存有惜字炉,敬纸亭,有的就静静伫立在庙宇禅院之旁,听说佛教犹为惜字敬纸。史上也曾有民间的约定,有文字的纸张不得派以裱糊、包裹,更不能践踏,果真成为废品,必须送到惜字炉焚化,看到字纸丢弃在地,必定捡起来用火烧掉。
也许你听也没听过这样的习俗,它像一阵散在风里的歌声,传递渐至消失,留下唯一的物证是那些乡野村镇的小塔尖般的青砖建筑,也不过一人来高,葫芦宝盖,周身铺着青苔,路过的人觉得古怪,也猜不出它派什么用,它小得连避雨都不够地方,祭拜也不够排场。
想不出比燃烧更好的方法,也想不出比灰飞烟灭更好的去处。那些字纸上面的思想、故事,所有深藏的隐然的光辉,会在一把火里飞升,得到最后的完成。
我后来明了黛玉为何要焚稿,她离去后,那些凝聚她血泪的字纸必不能以一种完洁的方式存在下去,与其任其流落,不如度了它们一齐去往彼岸。
那些写字读字,著书爱书的人,总是自认精神富足,即使现实困苦,却也似足一个俗世里的守财奴,对他们拥有的书本与学识爱若性命,就像他们的宗教。于是,想到身后事,不由悚然而惊。如果最后,无论如何不能瓦全,那么,所有不被珍爱的生命,都应该高傲地绝版。
虔诚地对待,写过的或是读过的每一字纸,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似乎已然过时。
说到底,也还是,时间之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