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自申,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多次下煤矿体验生活。2005年以来,中国一系列矿难及矿工的生存状态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74岁的张自申又先后3次去煤矿体验生活,历经数月完成长5.5米、高1.8米巨幅矿难中的矿工群像《第八盏灯》。
“张自申——《第八盏灯》矿工系列油画展”于2006年7月1日—8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并将于7月28日—8月8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巡展,同时展出张自申走进矿区后所画的一系列矿工肖像和速写。7月28日,“中国美术界关注社会生活批判现实主义”研讨会将同时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第八盏灯》矿工系列油画展在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
再现悲壮一幕
走入展览大厅,一眼就看到了长5.5米、高1.8米的《第八盏灯》,极具冲击力和视觉效果,震撼了观众的心。作品描绘了矿难后煤矿工人走出矿井的悲壮情景。画中有7个矿工,居中的主角身材高大,雕塑般地站立着,眼神悲愤交集,手中抱着死难工友的矿帽,帽上的灯还亮着……他的两侧是同样逃过一劫的工友,他们神态各异,最年轻的小伙子脸上还带着稚气,此时显得失魂落魄;有个矿工手揽工友的肩膀,不知是安慰对方还是支撑自己疲惫的身心,所有矿工脸上都是悲伤迷茫、惊魂未定的神情。
黑色的煤层、黑色的脸庞、黑色的脖子、黑色的工作服、黑色的矿工帽……坚毅、惊恐、无奈、茫然……7名矿工,一盏、二盏、三盏、四盏……七盏矿灯,没有一丝光亮。然而,第八盏矿灯,亮得耀眼。没有惨烈的场面,却告诉人们,第八盏矿灯的主人已经遇难。
《第八盏灯》艺术地展现了“矿难”场景,在让人震撼的同时,又给人许多思考。这一盏闪着光亮的矿灯,表明着:遇难的矿友,活在矿工们的心里;它还昭示着:矿工们那种坚毅、耐劳、奉献的精神,永不熄灭。
展览中还有一幅同样大小的作品《享受阳光》,画的是一群矿工下矿井前偎在墙角晒太阳。那是与《第八盏灯》截然相反的情景,温馨、祥和、欢愉。张自申说:“我这是要呼吁生命的可爱、可贵。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美术》杂志总编王仲以“艺术良心在胸膛中跳动”为题给画展写了前言:“用艺术创作回应人类命运的苦难和解脱,唤起人们对假恶丑的憎恨和对真善美的信心,借以推动社会意识不断进步,这正是我们这些具有人道主义良知的艺术家的本能和天职。”
张自申站在他刚刚完成的作品前,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在井下体验生活的日子:“画每一个人,我的心潮都久久不能平静。因而在画展的前言上写道‘献给读者和中国矿工及矿难中死去的弟兄们!’”
有良心的艺术家不能再沉默
面对矿难和某些私营煤矿背后的黑幕以及更深层的社会原因,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能做什么呢?我们艺术家不能沉默。
早在30年前,张自申就曾多次带学生下矿区体验生活写生,并创作了一幅有影响的作品——《争分夺秒》,表达了对矿工的深厚感情。
2005年,全国矿难接二连三发生,悲剧不断上演。张自申再也坐不住了,他不顾骨折尚未痊愈脚伤犹痛,决定到北方某煤矿写生,创作大型矿难主题油画。回想当年下矿写生、体验生活时,曾深深被矿工们的艰苦劳动和无私奉献而感动。现在他们怎么样了?想即刻到矿区去画他们,去表现他们——这些从事最危险工作的矿工们。
刚开始时,煤矿方面热情地接待了他,后来得知他要创作矿难作品,不禁吓了一跳,连连要求他千万不要将这里的煤矿画进去。
下矿前,阅读过一些矿难的资料,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有遇难者、有抢救者、有家属、有领导、有不法私营的矿主等,人际间的矛盾、冲突,组织了一个壮丽的悲剧性场面。
张自申说:当我在煤矿的矿井口迎接一个个从地下煤井上来的矿工们时,我的心跳陡然加快了,黝黑的脸膛粘满厚厚的黑煤、陈旧黑色的帽盔、满身煤灰破烂的工作服、脖子上挂着染成了黑褐色的毛巾、颈上挂着或头上带着一盏已经关闭的矿灯。他们走出矿井时就像一群高大的黑色雕塑,令我立刻想到了罗丹辉煌的英雄纪念碑组雕《迦莱义民》。
这个印象太深刻了,于是,构思转化成矿工群像,构思出七个矿工和八盏矿灯,隐去了直接画矿难的构想……《第八盏灯》从构思小稿到完成画作历时半年之久,我体会到从未有过的亢奋、激动,画每一个人的时候,我的心潮都久久不能平静。
画中有两位人物的姿势怎么摆也不合适,2006年春节后,我再度到煤矿去写生。偶然在井口旁遇到马上要换班下井的一群矿工,他们靠在墙上正享受着冬日的阳光,他们那怡然的神态,与在黑暗的井下危险艰辛的劳动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就有了那幅《享受阳光》。
张自申说,他还要深入一些小煤矿采风写生,继续画出一系列矿难题材作品。有条件的话,争取到各个矿区巡展。
(张自申,1933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现居上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