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于意境的营造可以说是山水画家毕生都要追求的艺术境界。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一课的教学难度是比较大的。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美入手,让学生去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对于平时较少接触中国画的初中生而言,如何让学生们在短短的2课时的时间中,较好地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我在这课的教学中,是从诗境、画境、情境、意境这4个层次着手进行设计教学的。
走进诗境 以诗“观”画
中国几千年文明孕育“吟山颂水、歌风咏雪”的诗词,中小学生自学前起就背唐诗宋词,每一名中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诗、词、散文储备。首先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的意境,然后从诗境到画境,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山水画意境既是条便捷的途径,也是最为自然、有效的铺垫。“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月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柳宗元的这首《江雪》诱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并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诗的意境。如“荒寒”、“清寂”、“孤高”等。将学生收集和教师收集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田园诗,如:《敕勒歌》、《望洞庭》、《山行》、《春江晚景》等,让学生选择诵读并概括出它们的意境,逐步引领学生进入诗的审美情境,从诗的审美情境中浮想动态的贴近诗境的画面,让学生在领悟诗中意境的过程中,浮想诗中的画境,用心灵去观照诗情画境,达到由诗境入“画境”。
面对画境 体味画意
从诗的意境走向画的意境,两种意境在传递作者思想、情感的内涵上是相通的。然而这两种意境,一个需要在反复诵读中去品味,一个则需要在渐入式静观中去感悟,两者观照方式的不同,因此,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被观照物的特性而进行精心的设置。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课前精心遴选了我国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特征的几件山水画作品如《松溪放艇图》、《华山图》、《京江送别图》、《黄山八胜图》等,与中国山水画作比较欣赏的部分国外风景画作品如鲁伊斯达尔的《卡斯特尔山脚下的瀑布》、莫奈的《日出》,泰纳的《干草车》等。为配合中国山水画的欣赏,使学生尽快地感悟山水画当中所蕴含的意境,选择《高山流水》、《听松》、《春江花月夜》等音乐,作为欣赏时的画外音。
以境析情 情境交融
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同时也要理解画家的思想情感,这对于学生进一步欣赏中国山水画,提高欣赏水平是有裨益的。如师生共同欣赏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先向学生简要介绍此画是两人于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绘制,是根据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词意而创作的,然后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诵录音,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毛主席诗词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气概和《江山如此多娇》的雄伟壮丽。聪明的学生已然理解了此画的意境,争先恐后地概括出雄伟、壮美、博大、气势磅礴的画面意境。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与学生共同解析傅抱石、关山月两位画家创作此画时的情感,这是一种怀着对新生的中国10周年的崇敬和对祖国大好山河无限赞颂的美好情感,也只有怀着这种情感,他们才能创作出如此雄浑壮丽的山水画卷。使学生感悟到画家作画时的思想情感、激情和画面的内容、意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创造意境 以境抒情
中国山水画意境的产生,说到底是画面气与势的营造,笔与墨的经营,实与空的置换,心与物的交融,但是面对极少接触中国画的初中生,就需要把深奥的画理简单化、浅显化、形象化地描述说明,才能使学生们更快捷地吸收和消化相应的知识。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选择了数幅诗境、意境较明显的山水画作品展示给学生,并就其中较典型的画面布局、气势、留白等营造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关键点进行扼要讲解,其次是利用幻灯、示范、范画等手段向学生介绍用笔、用墨、布局、留白、造势、题款等画山水画所必不可少的要素,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情趣高涨地拿起画笔去表现他们心中的山水,营造他们心中的意境。
作为美术教师,以前不是太重视美术课与相关学科尤其是语文科的横向联系教学,所以就很难了解学生在文学或其他方面的积累。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由于选择了学生普遍熟悉的诗词、散文作为切入点,使得学生在接受和理解方面就会更容易、更快捷。使这—课的教学不但很好地完成了《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任务与目标,更为关键的是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