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2版:阅读
3  4  
PDF 版
· 艺术的真谛
· 遮蔽的美丽
· 新书介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艺术的真谛
■王柯平
  已往的美学与艺术论著大都偏重于博大精深的理论探讨或充满思辨的概念构造。这对广大美学和艺术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难免会导致阅读与领悟上的困扰。而《艺术的真谛》一书则不然。该书作者赫伯特·里德毅然摆脱纯粹理论的纠缠,抛开繁杂概念的游戏,凭借多年丰厚的艺术实践(里德不仅是一位广为人知的艺术评论家兼美学家,而且是一位颇具盛名的诗人与画家),从视觉艺术的欣赏角度出发,专注于世界艺术的评介、艺术要素的归结、表现形式的探寻、审美价值的估量与审美心理的描述等等,从而使此书具有全方位的透视性、浓厚的趣味性、丰富的知识性以及明显的简括性与可读性。凡涉猎过原著的读者,大都认为该书对于美学与艺术的初学者来说,如同“问路”之“探石”,“开门”之“钥匙”。当然,这并非是说,《艺术的真谛》仅仅是一部美学与艺术的入门之作而已。因为,其中蕴涵许多有关艺术的意味及其审美特质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对于从事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专业人员来讲也不乏一定的参考价值。

  赫伯特·里德(1893—1968)同克莱夫·贝尔(1881—1964)和罗杰·弗莱(1866—1934)等艺术评论家,同属于英国著名学术团体“20世纪的布鲁姆斯伯里学会”(theBloomsburyGroupOftheTwenties)会员。同贝尔一道,里德极力为现代艺术流派的存在辩护,否认现代艺术走进了死胡同,认为“艺术的唯一的死胡同是对艺术本身的恐惧”。针对当时学院派保守分子对艺术所持的取消态度,里德疾呼“艺术现在是一个不可取消的个人主义的东西”,艺术家可以无视外界的影响,自得其乐,探索自己心灵深处的奥秘。

  除了艺术的价值及其表现过程之外,里德对艺术的表现方式又是怎样看待的呢?在评价巴巴拉·海普沃斯的艺术成就一节里,他专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海普沃斯是一位像毕加索那样风格多变的现代艺术家,主要以现实主义与抽象主义为基本表现方式。在她看来,这两种方式各有千秋,相互补充,认为“以现实主义方法进行艺术创作,可增添你对生活、人类和地球的爱。以抽象主义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会使你的个性获得解放,知觉变得敏锐……”里德是“艺术创作自由说”的积极鼓吹者,此时似乎从海普沃斯的艺术实践和艺术观点中得到了巨大的鼓舞,故而趁机大肆宣扬:现实主义与抽象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艺术家可以在其间游来荡去,自由选择;艺术家应该保持表现手法上的灵活性,不必为风格的转换变化怀有任何顾虑,因为这“未必是深层心理作用的结果,而只不过是方向与目的地的更改而已”。我个人以为,里德之见颇有借鉴意义。艺术创作不同于机械生产,可按照固定的程式去制造合乎特殊要求的产品。艺术创作是一项高级的精神性的实践活动,有赖于艺术家的观察力、感知力、判断力,特别是想象力等个性因素去完成。因此,为了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丰富审美价值的作品,艺术家在表现方式上理应享有充分的自由和广阔的选择余地,以便创造出内容美、形式美、风格亦美的多样化的艺术品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