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认为师生间应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在艺术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教师虽然比学生拥有更多的美术知识和创作经验,但是在教学交往上两者是平等的。
一、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传统师生关系是教师高高在上,拥有不可动摇的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畏惧,心理上是拒绝的。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教师平等地面对学生,关心他们的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了解并尊重他们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和愿望,学生才可能真正向教师敞开心灵。感情的增进至关重要,否则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教师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师生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理解,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亦师亦友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佳境。
因不喜欢某教师,进而不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的现象,比比皆是,作为朋友,学生肯定是喜欢你的,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非常有益的,成功的教师都能深刻体会,有效的教学是建立在教学双方高度认同基础之上的,通过所学能够给自己带来乐趣和基础知识或能力的增长,有赖于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的人格感召。
“润物细无声”,高尚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的志向,赢得学生的爱戴。有的教师总是成天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认为这样才有教师的样子,才能有威信,以一说话学生都乖乖地听话为荣。我认为这样恰恰失去了威信,也没有了亲和力。
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师的人格是他在“德、才、学”三个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德”即师德,师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为行为准则,就会在教学中和生活中树立威信,起到榜样作用。“才”可以由五个一来概括: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好板书;一副好口才;一笔好画;一套好教法。美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具备了高超的专业技能,学生自然会佩服你,“学”指学问,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还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不断求知上进,给学生作出谦虚好学的榜样。
三、教与学的自由。
在传统教学中,更多体现的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这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以往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常要求孩子们坐端正,不许讲话,其实,太多的限制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在宽松愉快的环境里,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课堂形式是不固定的,灵活的课堂形式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新的东西总是能吸引学生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反对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师生对话要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对话不是要确立一种观点的正确性,而是期望通过许多不同观点的碰撞,启发学生的想象,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积极参与别人的思想而迸发新的思想火花。
四、在合作中营造良好的师生。
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不论是什么内容,都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或是探究学习,都要分成小组进行学习,不论是多么简单的问题都要求学生讨论一番再回答,很少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仿佛不这样就不是新课程改革了,就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这是把新课标表面化、形式化了。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盲目地组织学生合作或是探究,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需求时,才根据情况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尊重学生个人的探究结果和创意,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依据学生兴趣、特长、能力,合理划分课题小组,帮助学生作好活动安排。
教师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要营造身心自由的学习环境,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背景材料和探索信息的途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问题意识,这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不单是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要善于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