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从会拿笔到上幼儿园期间,几乎都喜欢画画。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大约有90%的学生喜欢画画,到小学六年级时只有大约70%的学生爱好美术了,到了初中,尤其初二和初三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急剧下降,不要说课后,就说每周一节的美术课,学生们总是懒懒地趴在课桌上,极不情愿地画两笔,交给老师,敷衍了事,更有甚者什么工具和材料都没有,把美术课当成“消遣课”、“放松课”,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机,没有了兴趣,就甭提完成教学目标、提高素质的要求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环境一点点地被破坏了,还有多少学生对美术感兴趣呢?
初中学生正处在从小学阶段的“天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初中学生渐渐少了小学生的那种“天真”,在他们的作品中很少见小学生那种大胆的线条和自由表现,取而代之的是畏首畏尾的小心表现,表现出画画真难,这是件痛苦的事。主要原因是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观察世界方式方法的变化,眼睛的欣赏水平很高,而理论水平和表现能力不能达到他们自己的要求,所以出现了画面很空甚至画不出来的“学困期”。因此,很多学生感到自己不是“画画的料”,于是选择了放弃。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初中美术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何使初中美术教育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作为一线的教师只有反向操作,从学生入手,激发初中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立足课堂
外部环境不利于美术教学,作为教师如果也听之任之,不加以重视就更不利于美术教学了。我们要抓住学生,重新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要立足课堂,把每周一节的美术课上好。
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在现代显得老套、生硬、缺乏新意,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老师的套路:讲、练、评。其实美术学科特点很强,发挥的空间很大,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能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课程中,教师先有针对地准备一样有明显比例问题的作品,把学生分组,然后竞赛找出作品中的问题,再探索出正确的答案,然后让学生画自己、家人、喜欢的明星。也可以让学生到室外进行分组写生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删减或增加。可以趁热打铁,在后面加上人物漫画或人物卡通等学生喜欢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还是老师拉近与学生距离的话题。美术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生活为切入口。如初一年级的服装设计,我从学生们平时选购衣服入手,问他们都会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价格、品牌、合适、舒服、美观……然后扣住“美观”这个话题引出服装设计的三要素,再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服装与人的关系、服装与环境的关系、服装的功能、设计方法,最后学生们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进行服装制作并进行时装表演。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有言可发,有见可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忘记了下课,在快乐中吸取知识、掌握技能。
难易程度递进化
这一点我是根据初中学生正处在学习美术的“学困期”而提出的,因为只有画得好,学生才能有兴趣。在这个时期一定要注意稳定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有一个缓慢的递进过程,我们可以选择简单的内容进行写生或临摹,也可以投其所好,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进行教学,注意构图等基本知识传授,让学生多观察、多想,最好让学生多看老师的示范。如初一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可以从简单的静物开始,有的甚至可以从简笔画开始,不能从难度大的要求学生,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后还可以进行记忆表现,这样既可以增加写生的趣味,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形式生动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感官要求越来越高,美术又是一门视觉的艺术,更需要让学生有大量的、各种风格的作品欣赏,但许多的印刷品经过多次翻印,色彩偏色严重,图片数量偏少、尺寸偏小,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地让学生去看、去画,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要利用声音、图像、动画刺激学生感官,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教学示范,用大师的作品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慢慢在学生心中激发出热爱艺术的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我们不能坐在副科这把摇椅上怨天尤人,只有从实际出发,认真仔细地探索研究,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充分激发初中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