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2版:副刊
3  4  
PDF 版
· 春秋素装万缕情
· 刻余随谈
· 张大千为王守仁造像
· 边城记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刻余随谈
  今年是值每个刻手兴奋与自豪的年头,早先公布的2008年北京奥运的标志,竟然用上了中国印的图案。尽管你可以认为那标志不怎么样,但它或许可以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中国还有印章这门艺术,于是能间接让我们的刻手忙乎起来。由远而近,我们广东今年也出了一本当代印人解读,还要出续集,本人万幸能在续集上占上几页(是要付费的),正忙着准备印稿和资料,大学时的旧同学打来电话,说她的弟弟要找人刻一个作支票印鉴用的图章,说要找名家,还要加急。我的同学限于她的认识范围,找我充数。我有大把理由推辞,可怎能说得清呢!只好丢掉手头的工作,立马备石、写稿、动刀,最后自然是得到几句赞许和一点打赏。回过头来再看准备付印的稿件,顿觉兴味全消,先前的那种振兴篆刻,为文化大业献身的昂扬大志,再也勃不起来了。

  印章本来是信用的证物和权力的象征,我们刻手大都知道秦玺汉印,承认其典范性。古代频繁的征战和权力更迭,促使了铸印技术的发达,或许是时间仓促和战场条件所限又出现了凿印。做法不同,形式各异,都有可观的。当日无名刻手在皇权的淫威下,为了保命和糊口,终日劳作,大抵无暇作艺术之想。他们的作品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大浪淘沙,至今许多已成为艺术典范了。可以说,秦玺汉印的辉煌是以广泛性和实用性为前提的。后来,印章一落到文人手里,就变成了他们宣泄情感的玩物。渗进了他们的人生感悟、长嗟短叹或者风花雪月、甚至酒后狂言……于是就有了“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美誉,也同时遭到“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白眼。印章的实用性削弱了,广泛性变成了极其个人化的表现,公众认知度减低,只在文人和刻手之间的小圈子里打转,时至今日篆刻更加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一般人以为印章只是盖支票有用。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篆刻概不能外。今日我们高呼振兴国粹,要知道产生这种艺术的土壤不复存在,将篆刻推上艺术巅峰的文化环境和文人阶层不复存在。徒有形式的篆刻充其量只能作月饼盒上的装饰罢了。假如政府颁布法令,用私章取代个人身份证,那么,中国篆刻则可能有机会再创辉煌。换一种思维吧!奥运的中国印,是设计家的智慧,与我们的刻手没有多大关系。

  编辑先生强调,解读必须有文字,因此,说了这样一些泄气的话。篆刻作为一种无需公众认同的个人玩意,还是蛮有趣味的。我只享受挥刀向石、石屑逼剥飞溅的过程,结果就让它像片片落红,带着一个抱残守缺者的惆怅与无奈随风飘散吧!                 2004年于广州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