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9版:美育
3  4  
PDF 版
· 国画创作教学探议
· 名家课堂山水篇树法(四)
· 儿童水墨画创新教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国画创作教学探议
□常熟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 赵燕青 鲍 伟
  现今中学美术教育逐渐由简单的知识技能教授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转变,这就要求师美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现代中学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理论课程,还应掌握相应的艺术实践和创作能力。笔者考察了国内其他院校国画创作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国画创作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看法:

  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课程进度

  首先,学生学习创作课程之前首先应掌握相应的绘画理论知识和绘画技法,另外教师应对国画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详细地讲解,包括国画创作的指导思想、创作题材的选取、艺术构思的要领以及如何选择与自身实际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等等,使学生在创作之前就有相对清晰的创作思路。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创作的立意与构思(这是艺术创作的首要中心环节)。指导初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命题创作的构思训练,在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在确立作品基调、进行立意与构思的能力。

  再次,指导学生按照各自的创作目标、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进行艺术采风或写生。这是学生深入生活获得审美感受、搜集创作素材、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

  最后,指导学生完成创作实践。这是作品从立意构思到最终得以顺利完成的过程,也是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备艺术美感的可见形象的过程。一件成功的作品能给观者带来艺术美感的享受,也能通过作者经历的挑战和艰辛感受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之美。

  关注生活,向生活要素材

  国画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生活的艺术, 国画创作教学更应是植根于生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从现实生活中找寻鲜活的艺术形象和创作灵感,为创作实践奠定坚实向上的现实主义基调,从而有效避免创作中的无病呻吟和简单地拼凑模仿。

  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周围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美的形式无动于衷,总认为没有可入画的素材。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深入生活,缺少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周围事物冷漠;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少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即不会发现美,不能将容易被忽视然而有意义的事物挖掘出来。

  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

  中国传统绘画积淀深厚,留下了无数绘画艺术经典,对传统的研习可以深入领会历代名家在国画创作中的精神内涵和创作方法。例如笔墨技巧、布局章法、造型、设色等。如果无视对传统绘画深入系统的学习就想着要直接创新,必然会导致所谓的“创作”因为缺少牢固的传统绘画根基如同昙花一现。可见传统摹写和创造新的艺术作品、艺术风格其实是学习绘画道路上的两个阶段,缺少两者中的任一阶段,绘画活动都是不完整的。

  学习传统始终应该保持一种审慎、客观的态度,既应体会、理解、学习传统绘画的优点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多样而富于表现力的笔墨技法,气韵生动的造型,变化多姿的章法以及作品表现出的特有的情趣和意境;同时,也要对传统绘画中僵化落后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艺术价值观和审美趋向保持谨慎的态度。学习传统既要能打进去,又要能走出来,既要下力气学习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绘画技法和创作理论,又不能让古人的绘画技法和艺术思想禁锢我们自己对国画的理解和创作,创新是发扬传统的最好的途径。对于创新我们应该避免盲目跟风,正确的方法是发掘自己真实感受到的东西,以真情实感和独特的视角代替固有的、程式化的观念,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在学好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创新。

  注重体验,逐步确立自身风格

  国画创作注重意境的表达和作者情感的宣泄,这是国画的优良传统也是其之所以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原因。国画在创作的全过程从深入生活的审美实践到艺术构思再到苦心经营的创作实践,无不需要作者赋予真诚饱满的情感和主观感受,“外师造化”的同时还需能“中得心源”。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个人气质、审美趣味以及观察角度,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对意境和情感的表达会出现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呈现出作者不同的审美价值观,而这也预示着其自身风格的逐步确立。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千人一面的风格重复现象,学生的创作类似于对指导老师绘画风格的简单再现,这并非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而是在于学生在主观上没有重视自身的审美体验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过于注重技术层面的临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