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丰碑
说说我的画《夹金山·丰碑》 □刘有成
中国共产党和他所领导的军队其革命斗争的过程和胜利,是影响整个20世纪中国的最伟大的事件。我出身军旅,又主要从事中国画的山水画创作,一直希望能够以自己的画笔来表现这些震撼人心的历史事件。今年恰逢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经过积累和构思,创作了这幅《夹金山·丰碑》。
在建国以后,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深受人民群众喜欢。起初,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从这些作品之中寻找灵感。通过长时间的资料搜集,我发现一个现象:大部分主题性创作的绘画作品以人物画为主,山水画比较少于表现。因为革命历史中发生的许多有意义的事件,基本上是围绕人物的活动的,比如重要的会议、重大战役,等等。山水画、花鸟画的描绘对象是大自然,长处在于表现自然气质,在表现事件方面显然不如人物画。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篇论述毛泽东诗意山水画的文章,使我的绘画思路豁然开朗。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美术界提出了改造国画的口号。许多画家用传统的笔墨表现毛泽东的诗意。因为毛泽东首先是一位政治家,他的诗词里面多数将自然山川与革命历史事件理想结合,充满了革命家的情怀。根据这些诗词意境创作的山水画,作为主题性创作来说,是非常成功的。许多经典的主题性山水画就在这一时期被创作出来。
我马上找来这些资料进行研究,这其中,以傅抱石、李可染两位山水画大家的作品最多。除了著名的《江山如此多娇》之外,傅抱石还创作了《七律·长征诗意》、《抢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韶山组画》、《井冈山》等主题性山水画作品。李可染则有《毛主席故居》、《六盘山》、《苍山如海》等作品。此外,钱松岩创作了《红岩》、《延安》等。这些作品多数都是山水画,他们的创作思路、表现形式给我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因为我擅长大场面山水画的创作,所以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红军长征题材,因为红军在长征中所翻越的万水千山,正是山水画表现的绝好对象。
在红军所经过的两万五千里的山山水水中,数次翻越大雪山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内容之一。雪景山水画也是我经常创作的题材,因此,创作题材也很快定下来了,取意红军翻越的最艰难的雪山:夹金山。我曾经到过云南的玉龙雪山,所以对西南地区雪山的地理地貌有一定了解。碰巧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节目,又使我通过电视看到了真正红军翻越的夹金山等数座雪山。这些都成为我艺术创作的素材。
夹金山是红军翻越的最高、也是最艰难的雪山之一。有许多红军战士至今长眠于此。在我的想象中,它的整个山体就是红军的一座巍峨、豪迈的纪念碑。所以,我把近景的松树,中景上的一些山石处理成纪念碑式的。作品采取240×110cm的规格,突出雪山上扬之势。画面旋律由近及远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近景。以纪念碑式的黄山松和山体为主。墨色较重,构成画面中远景的一个稳重的基部。中景是山的主体。结合夹金山的实际地理环境,我没有像通常的画面安排那样,采取大山矗立画面中间的模式,而是取一个山谷的局部,左右呼应,但是山体延伸上扬的态势主要在右面奔腾向上的山势上加强,以山石打破大块面的白色山体。并将画面视觉延伸至画面以外,强调“丰碑”的意义,组成画面由近及远的主旋律。画面最高远处,渲染远山、云海……象征长征精神的永恒、深远意义。整幅作品几乎是一气呵成的,没有过多地进行细腻刻画。
有资料显示,夹金山有“小黄山”的美誉。山上的松树、怪石、云海与黄山相似。我注意到这一特点,在创作过程中,以灰白色基调为主,强调雪山,但增加云海与远山的渲染,使画面笼罩一层苍茫、悲壮的意境。在搜集素材过程中,我还发现红军所翻越的这些山虽然是雪山,但与我国北方冬天的雪景不同。夹金山是有雪而少冰的,所以不能用矾水来画,这样会使画面有冰的透明感,从而失去夹金山真切的感觉。这种雪景在北宋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南宋画家马远的《雪图》中有很好的表现。我从这些画中吸收了一些表现的方法。同时通过粗放的用笔,近景的松树,增加苍茫雪山深沉厚重的感觉。表现红军排除万难、忍辱负重、不畏艰险的精神。
画面是否画红军的形象,我思考了很长时间。因为如果不画人物,让人比较难了解到这是一幅表现红军长征过雪山的作品。通过大量的阅读类似题材的画作,我发现,无论是油画还是国画的主题性创作,如果不是以人物为主的,其画面中的人物点景普遍有些程式化,有时候反而降低了画面本身的气质和力量。经过反复地勾画草图,对比选择,我最终决定放弃人物描绘,而通过绘画标题“丰碑”来点题,“借题发挥”。
通过《夹金山·丰碑》的创作,我认识到,以含蓄的寓意有时候可以更加深刻地反映主题精神。也许这样,一幅画的内涵可以更丰富,意境更加深邃,在这种创作理念下,山水画、花鸟画的主题性创作也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