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2版:美育
3  4  
PDF 版
· 欣赏课中的情感共鸣
· 小学生美术兴趣的激发
· 在美术中培养创新思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欣赏课中的情感共鸣
□山东省高青一中美术组 李丽丽
  情感共鸣是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个中心环节,贯穿在各层次的审美活动之中。在欣赏课中,怎样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是至关重要的。

  (一)、首先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

  现在的高中生年龄一般在16-18岁之间,他们一般自尊心较强,有求知欲强、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已初步形成,表现在审美对象不断扩大,涉及到自然、社会、艺术多个领域。在这个阶段,已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审美评价能力已初步形成,欣赏作品具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开始用自己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审美对象。

  (二)、联想和想象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必由之路。

  例如:欣赏南宋画家马远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学生看画后,总结出的感觉是:寒冷、空旷、孤独、荒凉、寂寞等,他们在对作品的意境有很深的体会,当进一步分析画面的构图特点时,大面积空白表示什么呢?当问及此问题时,学生就会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是雪、雾、雨、水天相连……当学生的情感真的被激发出来,联想与想象是极为丰富的。这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师生达到共鸣,学生对于作者的理解也达到共鸣状态。

  (三)、选择恰当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关键。

  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我发现学生往往对自己非常熟悉的美术作品表现得心灰意懒,没兴趣,对完全陌生的作品则无动于衷。只有对那种似乎知道一些但又比较陌生的审美对象才会有极大的兴趣。而那些十分新颖,富于变化,对比强烈的艺术品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在选择欣赏对象时我尽量选择形式感强的,体现鲜明个性的作品。如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凡高的《星月夜》等。除此以外,还要选择一些没有具体文学情节的作品,如中国山水花鸟画,荷兰风景画,俄罗斯风景画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还要选择人类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蒙娜丽莎》等,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对比着给学生介绍,也有很好的效果。对于学生熟悉的作品要引起他们的兴趣,最好换角度讲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例如《蒙娜丽莎》学生大多知道,但学生真正看到了什么呢?只是一位妇女胸像而已。“为什么这幅画会成为世界名画,流芳千古?” “神秘的微笑这种神秘感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达·芬奇是怎样一个人?”当种种问题提出后,学生观看的兴趣大大增加,脑筋也开动起来,很快进入状态。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学生的情绪情感不是只凭教师的几句话几个问题就能调动起来的,学生情感达到与作品共鸣状态往往是一个过程。中间的桥梁就是联想和想象。

  总而言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要做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美术教师对这堂课的精心设计,需要师生互动,才能完成美术欣赏课的这一中心环节,也才算达到了上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