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立秋的这一天,风夹着雨,雨裹着风,风雨无情地吹翻了我的伞,又吹向我的背,把我吹向楼梯。水淋淋地拧开了家门,女儿将一大信封捧给我,顿时,我的眼睛豁然一亮,刚才的心情顷刻间逃之夭夭。
擦干了水迹,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封口,墨香四溢,折叠之间商盘联句跳入眼帘:“情多敢恨春无赖,梦好还惊月有痕。”悬之赏之,品之嚼之。且不说这联句的凄凉美,意境美,书家笔下用墨用心用情表现出的隶书古拙美,含蓄美,醇厚美,让我回味无穷。笔法或方或圆,方圆相柔,回环自然;结字多姿多态,或收或敛,非纵非横,憨味十足。联句中的“梦”字头重脚轻,“还”字的上小下大,夸张适度,观之险峻,实则俏皮可爱。写出的是情性,流露出的是书卷气,坐那儿左歪头右移首,看不够。
是鲍贤伦先生为我书写的隶书对联,这真是我没有想到的。
就在客厅里悬挂着,舍不得叠起来。
喜欢贤伦先生的书法,是有缘由的。十年前,我在书店无意间看到大开本薄薄汉简字帖,出于自己的天真烂漫,看到那一个个笔法跳跃结字奇趣横生的字,便爱上心头。购得数本分发给师友,接着,我临写了好一段时间。终究受到学识的限制,没有写进去,更谈不上走出来。
而首次读到贤伦先生的书法作品,是在《书法报》上,身着粗呢西服的他,丝丝笑容,端庄安定,沉稳理性,若有所思之态,已折射出书家的博雅轩昂之气质;初次远远地看到他,是2005年农历三月初三绍兴文理学院举办的书法艺术研讨会上,坐在主席台上的他认真地听着丛文俊先生的讲话之景,感觉告诉我,他是位对艺术专注倾情,待人谦恭有礼,富有责任感之人。
鲍贤伦先生的书法艺术寓含什么,我想是古意盎然,质朴率意,浑然天趣。质朴率意,决不是不讲法度;浑然天趣更不是不加思考而为。偷闲之际,他总在体味着离我们久远的秦简汉隶之古意,领略着重见天日的汉简木牍之墨韵,与古人对话,与古人握手。然鲍贤伦先生是谦逊的。他在《书法与时代、与“我”》的讲座中这样认为:“学古人的书法和学古人的精神,但学古人不能全息地保存古代的东西,只能凭着我们的努力极力地逼近古意状态,其实逼都逼不近,应该是靠近它,去体会它。你只要体会到一点点,就很不错了,你现在能够捕捉到一点点古意,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这自勉勉人之语,道出了他做学问的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更为学书人指出学习古人,更要清澈见底地知道自己拥有了多少,又该如何补给……
他就是这样对待艺术的,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我的榜样。勤奋的贤伦先生,一则要承担社会派定给他的责任;二则对艺术怀有着千千结。他只要有暇,就临帖,临得特别投入,特别沉浸,与古人再一次次地对话,再一次次地握手,再用笔墨在宣纸上抒情达意……
贤伦先生不是职业书法家,也没有多数人的急功近利,浮躁不安,他会息心静气地给人写作品,却认为是给社会做贡献。这是怎样的品质!这是一位文化人怀有的对中华民族的情愫,对继承传统文化的忠贞,于是乎,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思想境界升华着……
因为我喜爱隶书,我会常看看在绍兴拍下的照片,而黄灿灿的“鲁迅故居”铜字会让我想到鲁迅这位有民族之魂的文化巨匠,更能品读到匾额上的书法,因为这匾额是鲍贤伦先生题写的。
风止了,感受和体验艺术之美仍没有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