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视点
4  
PDF 版
· 记忆中的
中央工艺美院
· 农民·农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1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农民·农民
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农村题材藏品暨邀请作品展
  本报北京讯 记者 王凯 关注乡土、农耕是中国古代诗文绘画的传统,但直接描绘农民形象的绘画作品却相对缺少。而上世纪描绘农民的形象,表现他们的感情、精神和命运的美术作品,构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篇章。在中央提出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培养新型农民的历史性任务之际,由中国美术馆学术部徐虹策划举办的“农民·农民——中国美术馆藏品暨邀请展”,11月1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此次展出的作品,有很多是伴随一代人成长并为人熟知的。藏品中较早的画农民形象的作品是王悦之《弃民图》(1930年)和唐一禾《祖与孙》(1939—1944年)。艺术家通过愁苦潦倒的人物形象,表现底层人民朝不保夕的艰难生存状况。罗工柳的《延安人》(1957年)、王式廓的《马大爷》(1957年)、蔡亮的《陕北老农》(1976年)、阎文喜的《喀什农民》(1980年)等肖像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作品,这些作品除仍然具备憨厚、朴实、勤劳等传统农民的气质外,也更多了一些自信、果断、强悍、快乐、幸福和新时代“主人翁”的特质。刘文西的中国画《山姑娘》(1984年)、《祖孙四代》(1962年)、温葆的《四个姑娘》(1962年)等作品则突出了农民在新的社会环境里的理想气质。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展览前言中谈到,“农民·农民”展从提出创意到最终开幕跨越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农民主题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美术时代特征与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文艺史上也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作为国内首次较大规模和集中展示农民形象的专题画展,它将近现代画家描绘农民形象的作品加以选择,按主题和时代特征加以展示,不仅可以显示中国艺术家与亿万农民的深厚感情,也显示了当代中国农民生存和奋斗的精神状态。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画家所描绘的农民形象,同时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变迁与中国人文观念精神面貌的关系。

  作品中,因时代不同创作材料有别,出现了不尽相同的画种。譬如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物资的匮乏,画家们主要采用版画或年画形式进行创作,因此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是以版画和年画作品为主,写生和速写较多,描绘农民形象的油画和中国画相对较少;大型绘画创作也较少。而新中国建立以后,油画和水墨画则成为表现新时代农民题材的主要画种。农民作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得到较充分的显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油画和中国画中农民题材的作品从内容到数量都有较大的变化。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相关媒体11月2日在中国美术馆报告厅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就社会变迁与绘画中的农民、当代中国美术中的农民和艺术观念与农民形象等课题展开了研讨。为配合展览,11月6日,中国美术馆还将组织100余民工参观展览,同时邀请农民工子弟与城里孩子进行“我也画农民”、“我心目中的农民”的现场绘画活动。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