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1月1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我国第一所高等工艺美术的教研机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虽然,它在建院初期只有染织美术、陶瓷美术和装潢设计3个系和科学研究所、设计美术委员会、理论研究室、刺绣、服装、家具研究室及张景祜、汤子博工作室,但这一起步的意义却是历史性的。1958年,中央工艺美院创办了国内第一份工艺美术综合性学术刊物——《装饰》。这一年,全院师生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和中国美术馆等十大建筑的装饰设计。到1960年,中央工艺美院被定为直属轻工部的重点院校。从此,它在中国美术界取得了无法替代的地位。几十年来,中央工艺美院培养了一大批工艺美术方面的人才,引领了中国艺术设计的方向,显示了它独特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成为在首都与中央美院并驾齐驱且各具特色的两大美院之一。今年是它的50岁生日。
然而,离11月1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相差近20天的1999年的11月20日,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并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校牌挂在了工艺美院原址的校门上。历史在发展中出现了转折,“中央工艺美院”在万般无奈下只能存在于人们的集体记忆之中。今天,人们已经没有兴趣再去谈论这场历史性合并的是非和必要性了,因为,生米煮成了熟饭。人们只是感叹,偌大的中国如果有一所独立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学院有多好,像中央美院那样。人们同时庆幸,在那场合并的潮流中存留下来的中央美院没有成为北京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是一个比较注重传统的国家,但又是一个善于破旧立新的国度,所以,在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常感叹缺少老字号。如果到欧洲去转转,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显然,当代存留的一些屈指可数的老字号是很难支撑起悠久的历史,因为求大破坏了小的特色;因为求全颠覆了小的存在。历史好像在与人们开玩笑,当年靠“工艺”这一文化遗产从美院脱离出来自立门户的工艺美院,合并到清华之后仅仅几年的时间,文化遗产热的兴起让当年忽视工艺的决策者们大跌眼镜。这不是说今天的清华美院不能在工艺方面大有作为,而是作为清华的美院,正如清华的校长在合并大会上所说的“清华美术学院的成立将在清华园形成良好的科学与艺术的氛围,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而这与工艺美院的宗旨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对于“工艺”而言,仅仅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则远远不够。在当今的中国并不缺少常规的美术学院,缺少的是“工艺”方面专门的美术学院,这好像又回到了50年前成立工艺美院时的关于必要性的讨论之中。
今天,因为纪念工艺美术学院建院50年周年,又勾起了人们对庞薰琹、祝大年、张仃等一代艺术家的重新审视,并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展览和学术活动,这些活动无疑也会引起人们对于工艺美术学院的集体记忆。辉煌的历史已成过去,中央工艺美院已经烟消云散于记忆的空间中。现实中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如果能有一些在几十年后为历史所认可的属于“清华”的名师,以及能够占据21世纪中国艺术史的“创造性人才”,那也是值得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