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油画系系主任 杨参军
油画系的“工作室”建设从2000年开始酝酿,2002年正式确立4个不同方向的“工作室”。2000年是中国美术学院教学大发展的一年,为了统筹思考办学思路,率先在油画系设点进行“工作室”模式教学试验。许江院长提出要建立大底盘、高层次的办学思路。大底盘就是要扩大设计及造型类学科的基础,扩大本科生基础;而高层次则是要守住一些传统学科优势,保持诸如油画、国画等学科的学术高点。这一办学思路体现在油画系,则是对学术资源进行整合,进行“工作室”教学模式。油画系试点成功后,“工作室”教学模式开始在全院普及。如今,该教学模式已成为一个体系,成为整个教学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油画系4个“工作室”的划分依据,首先是根据原有的学术资源。将系里原有的学术资源进行整合后做出分工,其次是根据系里现有的师资资源。如有的老师喜欢具象性的表现方式,则分到具象表现“工作室”;有的老师倾向于历史主题性题材的表达,就会分到历史与主题性绘画“工作室”。四个“工作室”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补充。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室”可以明确主攻方向,同时又可以通过与其他“工作室”的交流开拓思路。在“工作室”与学生的关系中,“工作室”没有挑学生的权力,只有学生挑“工作室”。学生们在大一经过一年的基础学科学习后,学期末根据成绩排名,名次越高,优先选择权越大。
采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有它的优势但同时也有难点。在与其他院校的老师谈到“工作室”问题时,很多老师都感觉,“工作室”的教学真正在学理上建立一套从实践到理论的方法论体系是个难点。很多老师都是凭借经验和感觉来教学,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同时理论又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这个是“工作室”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油画系经过4年的“工作室”教学探索,目前已达到一个学术方向、学理把握,系统化的教学高度。不是简单的教案式的教学方式,而是一个研究方向,这个与“工作室”老师的教学素质有密切关系。
★中国美院国画系副主任 王赞
国画系“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基本延续教研室的教学模式,分山水、花鸟、人物三个门类。国画系在考生入学考试时,已经明确分科为山水、花鸟、人物三门,考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科系,主攻方向非常明确。这一点不同于国内其他院校,他们大多采取学生经过一年基础科学习后再进行“工作室”选择的教学思路。国画系的专业分科是在老前辈设立的传统模式中贯穿下来,我们很少进行改动,并且认为该模式适合国画系的教学体系,我们将一直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
对于“工作室”问题的看法,我个人觉得我们国家学校的“工作室”制度的设立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不同。在国外,学生在进行“工作室”的选择时,教师的个人魅力占有绝对主权,往往是学生对教师个人能力认可后的选择,学生选择导师的自由度很强。而我们国家则还存在一种计划经济的模式,导师间的竞争力不够强,往往每个“工作室”在学生选择时已先作好人员总数的限制,并且学生的成绩在“工作室”的选择中具有优先权,成绩稍微差点的学生大多处于一种被迫选择的境地。
★中国美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
陈文娟 (研究生)
在“工作室”中,不同时期各个“工作室”会存在不同年级学生在一起上课的情况,这样的感觉很像一个大家庭。一方面增进不同年级同学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传承脉络在这里得到延续。从我们学生自身角度出发,还是希望各个“工作室”的导师在自主教学上,可以根据本“工作室”的不同情况,做一些有特色教学安排。
★中国美院国画系花鸟“工作室”
董天昊 (研究生)
分科教学的模式也常有善意者指出这是当时政治环境下的被动产物,有其负面处。但我觉得这仍是至今中国院校最好的一种教学体系,“术业有专攻”。即便是旧式私塾教育出身的抑非先生,也是专擅花鸟,而同为梅景书屋门下的俞子才则专攻山水。在短短的四年本科学习中能将某一门学科吃透、入门、走对道,做到“能”,已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