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2版:阅读
3  4  
PDF 版
· 刀笔在斯 梦圆方寸
· 走向美好未来的审美文化
· 博采众美——书法文化与成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博采众美——书法文化与成语
■朱瑞玟
  书法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运用多种书写技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具有音乐的韵律、绘画的优美、诗歌的意境、舞蹈的激情,或劲健,或飘逸,或精巧,或雄奇,既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首先,书法艺术是随着汉字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全世界的各种文字可以划分为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两大类,汉字属于象形文字,是地球上最古老、使用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虽然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早期的图画逐渐被符号所取代,但是,汉字始终没有脱离“象形”与“指事”这两大规则,始终保持着形象化的意境,甚至连基本笔画也仍然包孕着不同的自然客体姿态与外形特点;再加上“形声”、 “会意”等手段,汉字的结体、造型繁复多变,使得书写汉字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其次,书法艺术是依靠毛笔柔软而有弹性的特性来创造艺术美的。纵观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是随着毛笔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发展的。由古文字的半刻半写,发展为秦篆匀净、浑圆的线条,再发展为汉隶粗细变化、方圆分明的笔画,然后才出现了多姿多彩的楷书、行书、草书,有的如“长枪大戟”,“强弓劲弩”,有的“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有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书法艺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的书法艺术早在先秦时代已经产生,自秦代开始进入了自为阶段,在魏晋时代达到极盛。在长达三千年的书法历史中,不同时期的书风总是与不同时代的不同要求相适应。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字,内容是王室、贵族占卜活动的记录,其时的书法风格与布局也充满了浓厚的鬼神观念,是当时社会风貌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林立,列国争雄,各地的书法呈现了不同的面貌,各有千秋,反映出诸侯国各自为政的政治局面。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秦篆成为书法正宗,它修短合度、雍容大方的庄重气势,透视出秦王朝的威武强盛。后来,相继出现的工整肃穆的汉隶,明丽流便的王字,古朴粗犷的魏碑,无不与他们所在的时代合拍。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具有高度文明的泱泱大国,因此,一方面受政权稳固而产生的“中则正”的正统思想影响,出现了法度森严的唐楷;一方面由于政治清明而带来的思想解放、文化繁荣局面,出现了打破常规的狂草。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利环境,文人们就把琴棋书画视为文化修养的标志,视为风雅生活的组成部分;再加上印刷技术的进步,宋人不必以正楷抄写大量的文书、典籍,从而跳出了唐人的“尚法”,形成了自由发挥、自如洒脱的“尚意”书风。到了南宋,朝廷积弱,文人萎靡,已经无“意”可“尚”,直接导致了后来元代书坛的复古风潮。明初,在朱元璋的专制政权下,文人只能迎合皇上以避免杀身之祸,工整端正的“台阁体”就应运而生了。自明代中期直至清末,随着城市工商经济的发展,新的审美情趣出现在书法艺术之中,富有独创精神、个性鲜明的书家、书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再加上书法的商业化、职业化,更促成了书法艺术的辉煌灿烂。

  不论书法创作还是书法欣赏,都能够使人从点画美、结构美,章法美和气韵美中获得高雅的享受,是有益于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的艺术活动。因此,上自帝王,下至寒士,文臣武将,僧人道士,往往热衷于书法艺术,把它视为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视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这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必然会在语言词汇上留下积淀。气象万千、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对汉语词汇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在汉语成语中,与书法艺术有关的竟有412条之多。中国书法艺术的纵断面和横断面,都在汉语成语中有所反映——从书法艺术的诞生,到秦篆问世,再到汉隶、汉草的出现,从追求神韵的三国书法,直至达到中国书法艺术巅峰时期的晋代书法,碑、帖分流的南北朝书法,承上启下的隋代书法,人才辈出的唐代书法,“尚意”的宋代书法,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辽金书法,复古的元代书法,名家卓立的明代书法, “帖学”与“碑学”交相辉映的清代书法……,都在汉语成语中留下了一层层的积淀。篆书古雅朴厚的静穆美,隶书沉稳雄放的劲健美,楷书端庄典雅的从容美,行书遒媚圆通的流动美,草书奔逸绝尘的狂放美,也都在汉语成语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本书沿着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线索,分为15个部分,论述各个历史时期的书坛状貌并介绍文房四宝。在对于书法艺术的论说中逐一介绍有关的汉语成语。这样安排,旨在使读者能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有比较系统的概括认识,并通过这一认识加深对于汉语成语与古代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在“认识”、“理解”中得到艺术享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