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评论
3  4  
PDF 版
· 独写冲波去意闲
· 我的猫之图
· 岩彩画的继承与创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独写冲波去意闲
  2005年,我听到的有见识的一句话是中明所说的,他说,“对于艺术家来说,五十岁以前不谈创作”。那天恰逢盛夏,已喝得熏熏然的中明和几个朋友到我家,自带话题,聊得很有兴致,也很难得地谈了一番自己的艺术见解,其间也不可避免地与别人论战。这种事情,几乎已是中明回到他在银川时的常态。不过猛然间说出的这一句话,不知他人感受如何,却重重地将我击中,沉吟半载,无法自已。

  艺术到了现在,无论号称是传统也罢,前卫也罢,统统变成了一门成功之学,惟一的方法,就是在“创新”这一口号下的绞尽脑汁加中世纪巫师式的“炼金术实验”。美术家这一身份的取得,关键在于这个人是否通过出售作品得到了足够的金钱,以及有没有固定的市场份额。这一现状的形成由来已久,也不必细论,况且其无论糟蹋到何种程度,均胜于将艺术家饿毙而后再享盛名。所以自杜尚用一个小便池宣称艺术家身份之可疑后,无数艺术家索性将这个概念当作包袱累赘抛下不管了——既然“内圣”变得无聊乃至几乎不可能,不如一门心思在“外王”上下功夫——弄钱吧!顺理成章了。

  于是我们得到了极多的标准计量的艺术产品,这样的东西最终让人倒了胃口,除了圈内人士和那些赖以谋生的贩子们,没人看恐怕也是基本事实吧?这就不免使我产生了“匠人一定比艺术家差吗?”这一疑问。这个“匠人”说的还是普通“匠人”,不是所谓的“大匠”。

  最近顺手翻了一本《宋人院体画风》,觉得今人简直难以望其项背,或者说连在宋人脚下当只爬虫都不配,并不是太过妄自菲薄,而是对比出今人的一种令人极其痛恨的浮躁和肤浅。鸟还是鸟,花还是花,只是此鸟非彼鸟,此花非彼花,现在谁能画出一只像模像样的“宋鸟”呢?对于“宋鸟不必再画”之类的论者我将以极不讲理的态度嗤之以鼻。

  “五十岁以前不谈创作”,中明这样一句本分到家的话反而让人备感清新。2006年《读书》杂志第一期刊载李陀先生的文章,开头一段话说得极好:我一直认为文学写作首先是个“手艺活儿”,一件作品,应该也是一件工艺品……其中“工艺”“含量”是第一判断,是评价的头一道关口——好手艺,好作品,不论你从哪儿接触,它一定“打眼”……对写作的手艺性,能有一种类似工匠们对手艺的敬重,甚至敬畏(鲁班的故事就是这种敬畏的叙事表达),这在当前的写作中不可多见。李陀先生的话用在绘画上也是一样,故引用于此,与中明共勉。本文题目借彊村先生《苏幕遮》词一句,期中明之志茁然有继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