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家中接待种种的来访者,常常是知名或小有名气的艺术家的一项重要生活内容。在以前,以艺术会友登门求艺术的多,随着艺术投资在近年成为热门,来往于艺术家家中的人常常使画家应接不暇,但多数是登门求画的。接待来访者成为占据相当时间的工作,令艺术家们在烦恼的同时又不得不做。
人们读书时,只要看书的内容就好了,而不必知道作家长什么样——好比吃鸡蛋时,不必知道那下蛋的鸡,是黄鸡还是黑鸡。这是钱钟书先生的妙语。殊不知,自古至今,“看鸡吃蛋”的好奇之心是许多人的普遍心理。
因为这两年艺术品价格疯涨,瞬息万变的情况几乎堪比前几年某些城市的热闹楼市。常常是数月之间就是一个新的价格,就拿2005年来说,这一年之中画价跳一两个台阶的画家比比皆是。于是,相近时期相同不同的书画交易,常常产生悬殊的价格。于是就产生了外人看来十分混乱的价格体系。在这混乱的价格差别中,却基本有这样的定理:艺术家家里求作品,其价格常常要高于市场流通(如画廊、拍卖会的书画交易)的普遍价格。从商品流通角度讲,这无疑是有悖于常理的。艺术家家里购藏作品,没有经过任何中间商,属于从生产到销售的“直接交易”,应该是最经济的,理应有最实惠的价格,事实为什么与此相反?并且,即使明明知道在价格高的情况下,众多的买家还是乐此不疲?大约就是“看鸡吃蛋”心理的产物。
钱钟书先生以鸡与蛋来比喻文学家与其作品,似乎有道理,但是,因为艺术欣赏毕竟不是吃鸡蛋,而是精神文化活动。并且是与另一个“人”的精神产物进行交流的活动,因为人类天生好奇的心理,饮水不免想挖井人。由其艺术而思其精神,得其神进而渴望究其实,从而获得一种亲近感觉,反过来促进艺术欣赏,这是切合人的心理特征的。而且,因为现代传媒的发达、交通的便利,当代文学艺术阅读、欣赏活动中,还常常存在这样一个情况:先是知其人,进而读其书、欣赏其艺术。前几年的明星出书热就反映了这一现象,也折射了这一心理。当代社会中,簇拥谁,冷落谁,基本上取决于艺术消费者。“看鸡吃蛋”心理又因社会的发达变得容易实现,再加上传媒的引导,所以就变得常见了。
其次,买家获取真迹的心理、艺术品价值的灵活性和对画廊、拍卖会的不信任感。也是导致众多的买画人宁可高价也更愿意直面艺术家的重要原因。当代艺术市场的不成熟是公认的事实,一方面,造假、卖假事件时有发生,时常被爆出的“猫腻”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购买者的心理,画家家里面对面交易,至少可以保证得到真迹。另外一方面,因为人人笃信“无利不起早”的古训,在面对可以直接向艺术家购买和到画廊、拍卖会上购买两个选择面前,购买者对于画廊、拍卖会常常具有天生的敌意。艺术品的价值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同一个画家的精心之作和应酬作品,其价值相差何止万里,但购买者又常常不具有对于艺术品的价值判断力。于是作品的好坏就取决于艺术家的良心,对于登门购买者,就先有一个人情分。
对于艺术家来说,对于登门者,他首先就处于一个主动的有利地位,并且“没有人不认为自家的孩子好”,这种“敝帚自珍”的心理也在艺术交易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外,据一位艺术家朋友透露:对于艺术家自身来说,还保护自身的利益的原因。因为,当代艺术品交易几乎完全是市场化操作,对于画家来说,登门求画者虽多,但这种交易常常不能保证长期与大宗的利益。另一方面还浪费了大量时间。他的长久利益以及艺术的宣传、包装与展览策划等等众多与身价相关的东西都离不开专业的画廊或艺术公司,怎样保证这一群体的利益?自然是利用价格杠杆来保证画廊与长期、大宗利益合作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