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洒遍偏远的山村,田野;金灿灿而饱满的麦穗,翠绿的油菜,在风中泛起波波涟漪;小路上,卷起裤管的孩童,张开稚嫩的双手,追赶着三两只大白鹅;忙着收割的人们,立起弯腰,满脸堆笑,看着嬉闹的孩子。远处的农家,房顶吹起白烟。这一帧帧画面,犹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营造的世外桃源,显现了一派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生活。
这是来自河南农村73岁的常秀峰老太太画的画。常秀峰70岁前不会写字,不会画画。3年前,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村老家,来到广州儿子家定居。为了打发闲暇时光,拿起孙女的蜡笔,自顾自地画了百余幅画。她用画笔,沉浸在她独特的回忆里。然而,这不经意间的涂鸦经过网上传播后,却引发了轩然大波。虽然她从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却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人们认为,常秀峰的画强烈地体现出了后印象主义的用色。
很难想象这些画作出自一位年逾七旬,未受过任何教育的农村老太太之手。朴素的面容,淳朴的乡村生活,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对生命与艺术变的更加纯粹。这些画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那样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动感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用笔,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她质朴的画风,充满浓厚的乡村气息,山、水、树、花、鸟、兽及农村的生活跃然于画面,既是她对家乡、对她一生操劳的山水间的回忆,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思。
这些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色调,展示了老太太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狂放地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五彩斑斓的色块,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她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那种充满激情的色彩,看似笨拙却畅神达意的线条,脱却了自然物象的束缚,而进入了颇为自觉的艺术状态。绚丽的色彩充满张力,肆无忌惮的物体造型,超越了某种特定的界限,有着强力的前瞻性,这是她几十年生活积淀的产物,没有约束,没有陈规,伴随着自如而流畅的笔触,充满着紧张而激动的情绪和饱满而富有生气的活力。她用色彩在揭示人的精神,在表现人的生命,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真实感悟。
这些画看似充满了童趣,似乎极为随意,但当你细细体察其中所蕴涵的张力时,会被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似乎也想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老太太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日前,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在采访常秀峰时,主持人拿梵高的《向日葵》和常秀峰的《向日葵》作对比。常秀峰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梵高的艺术在当时为什么得不到人们的承认,因为他把向日葵插在陶瓶中,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生命的气息,别人也就看不到他的才气,就只有自己明白自己的艺术价值。我的《向日葵》满是精神,充满了朝气和希望,给人以一种向上的感觉。说得是那么理直气壮!
常秀峰还住在广州,她甚至下了楼就找不着北。她还在操持着家务,还在带着孙女,还在闲暇时涂画着那些美丽的图画,还在需要时请儿子代笔在自己的博客里和喜欢她画的人聊上两句。真心希望如同网上孩子门祝福她那样:“常奶奶,喜欢您!祝您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