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2版:评论
3  4  
PDF 版
· 浅谈书法艺术的“风骨”精神
· 我所认识的余纲先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3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所认识的余纲先生
■赖勇军
  书家印象

  ■赖勇军

  转眼间,认识余先生已有十多年,自己为人师也十年了,想想是否误人子弟,多少有些汗颜。原先认为余先生不擅教书的看法早已改变,现在却越来越认为余先生的高明,越来越认为这样的老师太少了。

  作学生的多佩服老师博闻强记,能言善道,而余先生恰恰不是这样的人。记得大一的时候,由于先生上课的“平淡无奇”,既无趣谈,又无戏说,声音不大(似中气不足,还有点漏风),表情无甚变化,许多同学认为木讷的他一定不会笑。退休以后,我常去他家请教书艺,在频繁的交往中,才发现先生竟也会开怀大笑的。有时浅笑、有时苦笑、有时沉思,话不多,却极有见地,行动还算利落,思维却快比年轻人,一点没有老态。而这一切都相当真实,发之由衷。一如他那沧桑的脸庞,宽宽的额头,长而扬起的眉毛,灵光闪闪的眼睛,消瘦而有点驼背的、矮小的身材,蹒跚的步履(主要是患病以后)一样没有伪饰,让你觉得可以完完全全信赖他。

  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不仅貌不惊人,更没名家作派。有一次入校门(他经常下午到学校操场跑步),因没佩戴校徽,门卫竟不让进。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老者,却“教”会我许多,一直影响着我。有时我想,教育不是要“说教”吗?我们二十世纪70年代出生的一辈不都是在三天两头的说教声中成长起来的吗?而余老师却从未告诉我“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呀!

  记得有一次,一位日本的摄影家来厦门举办个展。我说:“有好相机的话,许多人都拍得出来。”先生说:“这是他的专长,摄影很辛苦的。”我于是自感惭愧。“难道不应该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吗?书画界以贬低他人代替批评的习气,难道作为其中的一员,一点没有责任吗?”我扪心自问。

  有一回在老师家里,天色已晚,气温转凉,余老师要我穿他的夹克回去。我说不用,因为我已经感受到温暖了。还有一次,我创作草书时遇到字不会写,向老师求教。他就拿来一个包,将他的《草字编》(1-4册)装了进去,要我拿回去查阅。

  先生要求初学临帖在于形神兼备,并且极为苛刻,一丝不苟。往往是我写来写去,反反复复,没有一个好字。他从不声色俱厉,只是淡淡地说某个笔画没有写好。有时我难免心里犯嘀咕,认为他老人家太吹毛求疵,但就是这样的要求让我在较短的时间入了书法的门径。先生有时为指出书作的错误,竟屈膝在地上,而他已是临界古稀的老人呵!对于书法问题,先生总是直陈己见,毫不避讳。记得有一次,他跟我说“书法理论是没办法说清楚的”,让我极为诧异。主要还不是因为他的论点,只是在我的印象里,名家总是显得自己什么都懂似的,而余老师就显得特别另类了。

  当他知道我喜欢写草书,就介绍我向历史系的考古学家吴孙权教授请教,并说他认为吴先生是厦门中青年书家中功力最深的。人们常说“文人相轻”,但在余老师这里我不仅感受到“文人相亲”,更感受到“文人相学”。从这以后,我开始时有出入吴先生门庭。并回告先生:“吴老师很谦和。”先生说:“真有学问的人多如此。”于是,我也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了。

  从厦大西村余先生的住所到我们学生宿舍,步行需要半小时的路程。我时常晚10点回去,本来可以乘车更快捷,可我总喜欢趁着夜色脚步轻盈漫步于校园,迎着习习的微风,偶然几缕花草的清香扑来,看看周围稀落的行人,灯光下的竹丛树影,听听学生宿舍不时传出的声响,觉得满心的惬意。这种感觉不是到哪里都有的。苏东坡有句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东坡志林》)我略改一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情如斯”,很能说明我当时的感受,因为一样的环境,可以熟视无睹,也可以视作噪音。其实,此种心境就是审美的心理准备了,接近于古人的“凝神”、“静照”、“心斋”、“坐忘”,就像有了空气、水和土壤,只要有种子(合适的题材),美就能发芽了。

  毕业在即,先生准备送我一部旧式相机,说他用不上,给我留作纪念,写生时或许用得着。我以礼重,不敢收。先生说:“友谊无价。”我不再吭气,眼眶却湿润了。从此,我懂得了“利”与“义”之间,孰轻孰重;懂得了生命中的许多,孰重孰轻。

  想想大学上的德育课,根本没人听,不禁感慨万千!

  先生患病以后,少有作书。一日去厦门拜访他,他说现在写字成负担了。我不免有些惋惜,而先生好像不觉得什么。他总是这样,自然而然地真诚地对待事物、行事。当不意(由身体的不能引起)为艺时勉强为之,必近于伪。其实,先生自从患帕金森氏综合症后,他的草篆已从原来的天真古淡转向和润静穆。对于一个真正的从艺者,其艺术总能随着他的生命的进程焕发出光彩,无论这种辉光看似多么微弱,却也总能寄托心灵,让他人沉思遐想……

  衷心祝愿先生康健、长寿!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2 我所认识的余纲先生 ■赖勇军 2007-3-3 美术报000322007-03-0300016;48256DEA008181F5482572740014585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