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互动
3  4  
PDF 版
·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王献之“一笔书”《鸭头丸帖》
· 一周拍卖预览
· 用假换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王献之“一笔书”《鸭头丸帖》

■郭奕华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为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幼年学书于父,后又习张芝草书,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为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齐名,时称“二王”。

  王献之善楷、行、草等各体,尤以行草出名,其中《鸭头丸帖》为最著。《鸭头丸帖》,行草,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15字,共两行,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帖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此帖系唐摹本,帖上有元虞集题记,钤有北宋“政和”、“宣和”、双龙、元“天历之宝”等印。帖后有多人的题跋。

  该书用笔开拓,笔法灵动劲利,潇洒飘逸。用墨枯润有致,浓淡分明,由浓而淡,由润而枯,润而不腻,枯而不燥,浓淡得当,展现了墨色变化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全帖痛快淋漓,情驰神纵,气势不凡,无一点尘俗之气。唐张怀瓘《书断》称其:“兴合如孤峰四绝,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灵姿秀书……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吴真贞在《书画记》里称其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该帖笔丝上下相连,被称为“一笔书”。这里所说的“一笔书”,当然并非指一笔完成,而是指该书气势连贯,笔断意不断,可谓一气呵成。“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米芾)这也正是王献之书法的特色之一,他将张芝和其父王羲之的书法结合,并在其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发展,自创一格。

  如果将父子俩的书法比较,则各有千秋,大王擅长行楷,其书法刚健、森严;而小王擅长行草,其书法外拓,虽每字都以侧取势,却又无一不正,更显散朗多姿、洒脱秀丽。就如同张怀瓘所说的“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书议》)

  王献之不为其父王羲之所囿,敢于创新,为魏晋之后的今楷和今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时间上看,正好处于魏晋末期,为他博采众长提供了绝好的时机。王献之禀赋聪颖,才高识远,只可惜天妒其才,42岁便过早病逝。上海博物馆所藏此唐摹本《鸭头丸帖》,书艺精湛,实属少见,不可多得,为上博镇馆之宝。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互动 00007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
王献之“一笔书”《鸭头丸帖》
■郭奕华 2007-3-17 48256DEA008181F54825729D003184D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