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6版:评论
3  4  
PDF 版
· 凡高:用感受感动世界
· 画到写意最关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凡高:用感受感动世界
  对于凡高,我只是通过他写给弟弟的书信,才知道这个艺术界的疯子,竟是一个感情如此丰富细腻,如此善良的人。在信里,他一次次地诉说着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对穷人的热爱,对弟弟的感谢和内疚。信里的凡高,让我感动,让我落泪。他的文字,没有繁复的修辞,没有文体实验,一切都像他的画,简白,直接,有些粗野,却旋转着,激烈地燃烧着一种神秘的热情。因而,一个人的力量和尊严,连同他因灾难、不幸而带来的美德显露出来,他的生活像是难以逾越的刀刃,寒冷、泥沙俱下,但在这里包含着钻石,闪亮,是坚硬的砥砺。

  凡高的一生,从开始拿起画笔,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表现自己对外界的感受,这是一种个人内心与宇宙的交流,这是西方美术史上的一大突破,也是美学上的一大创举。他的伟大,不仅仅在绘画上,也促使人们对自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要尊重自我,维护自我,捍卫自我。

  凡高的时代是现代艺术诞生的时代,在塞尚以结构观念极为冷静地研究自然永恒性的时候,凡高则以其对宗教和原始生活的热情与想象力在寻找超越绘画自身的精神性,他凭借着沸腾的生命活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敏感反应,孜孜不倦地创造属于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品。正是他们各执一端的差异性和不相容性,开辟了现代艺术多向发展的可能。在他们中间,凡高是人道主义者,以全身心的激动和虔诚,护卫着个体生命的崇高和内在需要的价值。他是平民化的浪漫主义,这和他喜欢自然主义(左拉)不无关系。从他对普通事物——椅子、烟斗、旧皮鞋、简陋的小酒馆等等——的亲切关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人与物在上帝面前的平等。凡高是现代艺术“主观——表现”倾向的开创人,而这一倾向正是以对个体价值的全面认可为前提的。

  凡高的主观不是纯粹的自我情感抒发,而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尊重上。他认为:“人们所要谛听的是自然的语言,而不是画家的语言,……对事物本身的感觉,对实际的感觉,要比对画的感觉更加重要,更加丰富与更加生动。”从自然中吸取营养,又要高于自然地表现,凡高更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

  凡高很注重自身的感受。他认为模特不是绘画最终的目的,而只是使自己的思想与灵感赋予形式与力量的手段。他强调通过不断的写生与研究对象来培养人的想象力,认为最可靠的不会失败的方法,是孜孜不倦地进行写生。感受与热爱自然,迟早总会从人们那里得到反应的。完全地为自然所吸引,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用在作品中表达情感,使作品为人们所易于理解,这是画家的责任。他认为市场欺骗了艺术爱好者,真正的画家从不为市场而创作,他们的真诚迟早要得到同情的。

  “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实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嫌麻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有时,当我心中苦恼的时候,我曾向往某种捷径;但是经过细想之后,我说,不行,我不能欺骗自己。”

  凡高对感受的强调也体现在他的艺术审美上。“我在许多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中,发现了一种古代艺术大师所没有的特殊的、迷人的力量。我想他们之间的不同,或许在于现代艺术大师是深刻的思想家。在米莱斯的《寒冷十月》与路易斯达尔的《奥维尔的漂白工厂》之间,在霍尔的《爱尔兰侨民》与伦勃朗的《讲解圣经》之间,情趣上有很大的差异。伦勃朗和路易斯达尔的作品是崇高的,不论对我们或者对他们同时代的人来说,都是这样;在现代画家的作品中,却有着某种更有个性的与更亲切的,投我们所好的东西。”对于注重情感抒发的艺术家,凡高是非常敬仰,推崇的。

  在表现手法上,不论是早期的作品还是后来色彩绚丽的油画;不论是用线条,用笔触,还是用颜色,凡高无一不在讲述自己的情感,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

  凡高似乎对线条所能蕴含的情感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这在他的素描作品中随处可见。在《忧伤》中,画家感慨怎么会有如此孤寂和被弃的女人。画面元素很简单,只是通过一些简洁有力的线条,就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干瘦悲伤绝望的妇女。手臂的线条直而硬,头部深深地埋在了干枯如柴的胳膊上,满头的黑发凌乱地披落在肩上,手和脚的位置加强了画面的稳定性,单纯的素描材质更是加强了画面忧伤的感觉。作者的表现方式可以说很单一,没有强调光影,只有线条,没有过多的赘笔,就像中国古代的画像砖一样,通过简单的轮廓线就生动地表现了一种动势。在《树根》一画中,凡高想通过沙地上的一些树根,表现与人物画一样的感情,黑色的多病的树根痉挛地、愤怒地攀在地上,已经被风暴从地里拔出一半来,和那个毫无血色的瘦弱的女人一样,即使再大的磨难,也必须坚强地活着。在这里,作者强调的是感受,他说:“我通过人物或者风景,想要表达的不是伤感而是悲哀,简单地说,我要做到使人们看了我的作品后说:他是深深地感受,他是真切地感受的——尽管它粗糙,或许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表现了我的感觉。”

  在这些画面里,正是凡高所强调的感受,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在他的画面里,吸引人们的不是强烈的色彩,而是画面的凝重,厚实。早期的作品虽然在色彩上有很多的不足,但是画面所流露的情感,却是中后期的画所无法媲美的。当然,不能说以后的作品就不强调感受,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更重视色彩对心理造成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弱绘画的单纯性。

  在色彩上,凡高把印象派的色点扩展成色线,由此超越印象派而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在发挥线条笔触的表现性方面,他和荷兰画派不无渊源,但伦勃朗缜密而阔达的笔触与创作主体精神状态的联系是隐晦的,也是相当有限的,而凡高则把伦勃朗绘画中只有元素的东西,作为方法抽取出来,使之明确、纯粹,带着原始的表情,推向极端。他服从于心灵(更多是潜意识)的召唤,经常用波形、螺旋形的笔触来运载奔涌不息的情感之流,粗犷,豪放,充满动势、紧张和强烈的节奏感:大地在颤抖,天空如旋涡似火焰,树木绞扭,似乎要把自身连根拔起。这种饱含自发性激情的有力笔触,既非顺从于事物固有的肌理,也不倾向对象本身的动态,而是从大自然中抽取出来的心灵象征。也许,对于颜料本身(色泽、质地、浓淡厚薄)的敏感是使一个画家距离自然、超越自我的真正原因。在这里,凡高揭示了在绘画形式和人类情感之间、在物质材料和终极真理之间可能存在着的直接联系性。

  凡高的艺术成就是真诚地展示人类心灵的艺术成就。精神矛盾和心理运动,每一个形象都充满戏剧冲突,人在画布和颜料面前颤抖,冥冥中寻找着心灵物化的方式,为的是向着现实背后那个超越自身的神秘世界,那个终极的世界飞升。凡高艺术语言——线条、笔触、色彩、空间的一切创造成果都源于此,并因此具有更深刻、更富有启示性的意义。

  凡高在他的书信里写道:“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一块耕地上的犁沟,一片沙滩、海洋与天空,都是重要的描绘对象,这些都是不容易画的,但同时都是美的。终身从事于表现隐藏在它们之中的诗意,确信是值得的……”

  曾在凡高画中出现的嘉塞医生说过:“凡高的爱,凡高的天才,凡高所创造的伟大的美,永远存在,丰富着我们的世界。”凡高是如此的不做作,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世界,用自己的一生去感动世界。当浮躁的我们拿起画笔,在画布上挥洒笔墨时,我们的内心是否真正体味到了艺术的真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46 凡高:用感受感动世界 2007-4-14 48256DEA008181F5482572AA0036DC3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