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政,可以称为中国当代帛画、吴默画的创始者,面壁四十年的磨砺和默默的耕耘,终于使中国的“帛画”更适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使帛画成为现代艺术的新形式。那么多次的试验,在誉为纤维皇后著称的真丝双绉面料上,用中国画的写意泼彩和工笔精绘,吸收西方印象派的光和色的斑斓艺术效果,抽象姿意、层次叠显、旋律流动、诗意朦胧,彰显出中国画的神采,这种浓郁的东方神韵,正是古代“帛画”画家所缺少的。
长期从事于丝绸设计工作的董文政,一直想将古代“帛画”这种传统的绘画形式,给予现代人更多的美感信息和精神舒展,创作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他曾告诉笔者说:“吴默画”的灵感是来自一次失误:1967年的一天,当他抱着一叠白丝绸去打彩样,途经印花车间排风扇前,一阵巨风,将他抱着的两片丝绸飘出去,落在倒满废料的染缸里。当时他害怕极了。在一旁的老师傅安慰他道“这种颜料未经高温蒸化处理,可以洗掉。由于水的冲力和稀释,竟产生了朦胧的氤氲韵味和层次丰富的肌理效果。颜色随着水的冲洗,逐渐消失,这次观察到的奇妙现象,使他在用丝绸上作画的奇妙异想由此而产生。10年的探索,终将古代“帛画”的静态和动感、气韵和神采、线与色的传统技法,结合现代艺术新的美感趣味,斑斓的色彩流动出旋律般的动感,构成了“吴默画”新的艺术特征。
1978年董文政从青岛回苏州的轮船上看到大海的情景:汹涌的波涛、磅礴的气势、大海像汹涌的思潮在奔腾不息,艺术的创新不也是像狂飚湍流一样在直泻而下吗?在一个夏天明月夜晚画出“吴默画”的处女作——《大海之歌》,第一幅“帛画”诞生了。欣喜、激动、苦涩、成功,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谁能体验?董文政在他的作品中签上“吴默”二字。吴是指古代苏州吴郡;默,是指默默无闻地探索。吴默,是他在吴国的旧地苏州一个人默默无闻作画。“吴默画”在董文政的笔耕不缀的努力下,日趋完善,终于在1986年5月24日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画展,轰动了京城。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为画展题写了“吴默”画展的匾额,吴默画也由此得名,美术界的巨擘们看了吴默画惊叹不已。艺术大师刘海粟赞誉为“逸兴”,李可染题词:“天趣”;版画家古元题写:“美的探索”,上海原美协主席沈柔坚的题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对董文政说:吴默画的载体和中国古代帛画的载体都是真丝绸,吴默画就是中国当代“帛画”。
吴默画的艺术魅力,将东方文明精神和固有的东方审美情趣,采用了绘画和科技相结合的手段,将东西方绘画——“具象”和“意象”融于一体,成为新的艺术形式,东西方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形象语言,这也是吴默画受到外国友人欢迎的根本原因。吴默画的唐宋诗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山川胜景的题材,用中国画艺术的抒情意趣和美学内涵,意境、灵境、心境、神韵融于一体,天趣意成和逸兴情致变成视觉形象,抒发胸臆,激情涤荡。变幻莫测而流畅的线条宛转自如,静中有动地再现了绮丽天成的自然景观。色彩的绚丽斑斓是吴默画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美感信息,使人顿觉舒展。将中国画的浓墨色彩强烈效果与印象派的光和色的艺术效果结合起来,既厚实了绘画内容表现的手段,也满足了时代的审美需求。吴默画的“抽象”具有“意象”诗意美味。他用笔将西方纯抽象绘画令人费解的内容,在作品中加以点缀,以写实具象为画眼,将丛林江河、月色、花草、人物等可视形体,让观众更多的遐想,浪漫主义的情调更勃勃生机,犹如进入了诗情画意的美境中,比西方的纯抽象绘画语言,增添了观赏者的理解,难怪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安治先生看了吴默画展盛赞道“此画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美在绚丽与和谐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