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代艺术而言,有一种特性很具讽刺意味——大多数的观念艺术需要大量的文字对它们的创作加以说明和点评,只有在文字语言的辅助力量下,这些观念艺术作品的“观念”才能完整地被诠释和传递。这种充满着理论倾向性的文字,往往是对于艺术作品本身视觉语言表达力度不足所作的补偿。于是,面对当代艺术,观众或读者常常摆出这样的态度:看到作品,自然在脑中形成问题,然后努力地寻找答案。与作品相配合的说明性文字也好,专业评论者做出的评论文字也罢,各种附加的语言理所当然地成为作品的一个部分,因为当观者在观赏它所提供的视觉语言同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寻找其他补充语言,并试图得到对该作品答案式的唯一解析。
这种面对当代艺术的态度,不论是艺术创作者本身还是观众,都不经意地将当代观念艺术设置在了一个“提问与回答”的游戏模式中,似乎不找出答案,游戏就不会结束。而事实上,自当代艺术从上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一种难以清晰直接解读的视觉特征恰恰符合当代观念艺术原始目的:通过对于观念本身的聚焦,视觉语言要提供给观众的是有最大的解读可能性的空间。这种对于当代观念艺术本质性的思考,是“思、观”展览中艺术作品创作的初衷。展览中的作品试图传递的是艺术家面对某一话题思考后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充满启发和质疑,但是尽量回避了陈述式的解答;同时,提出问题的目的更不是要求观众去寻找答案,而是用问题的方式让他们再次提出问题,思考该如何去问,该如何去“思”。
在现代社会被互联网驱动、被金钱困扰的时代语境下,伴随着远程咨询互通速度的加快,各种图像、文字和观念每天都会大量地倾泻在我们身上,于是,当代艺术作品已不允许观者的视线和他们的头脑不产生交集。如何将观念艺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延续下去?此次“思、观”展览中康奈尔大学的教师作品,正是在作品中将视觉的冲击和智力的刺激结合,对上述的问题努力作出尝试。他们尝试用艺术视觉的语言问问题,进而引导观众质疑并提出问题。这种以问题为核心的创作动机,将“观念”以宽广的开放性状态和观众进行对话,这种方式在当代文化背景下是充满生命力和张力的。
“思、观”这一展览所引发的不仅是对于现阶段艺术形态和内容的陈述、探讨,更包含了对于未来这一领域艺术形态及其相关艺术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例如,上文所述的有关创作观念的问题,站在“预测”的高度,引发了我们对当代艺术教育方法的思考。正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美术系Buzz教授所言:我们目前在学生中努力培养的是教会他们如何提问题,如何思考,在提问中思考“为什么”,这是引起当代艺术家观察和思考有效动机。当前中国艺术教育还大量停留在基本技能的传授上,学生是被动地接收教授的讯息,如何转被动为主动?如何培育学生开始用质疑提问来观察周边,加强艺术教育对当代社会所应尽的责任?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命题。
从内容上讲,“思、观”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当代美国艺术家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观察点,进一步地通过将目光由彼在转向此在,展示艺术与生活的相关联,思想与日常生活的相关联,艺术与非艺术的相关联。借此,我们也看到了美国艺术教育者兼艺术家们的艺术观和创作状态,对于当前中国艺术教育者和艺术家以“思”的态度客观面对西方当代艺术及其教学的生存态,同时也以“观”的态度冷静判断当下中国语境下当代艺术的去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