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7版:院校
3  4  
PDF 版
· 艺术的设计作品
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 中国高校平面设计教育
普及化背景下的问题(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高校平面设计教育
普及化背景下的问题(下)

■王昕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设计系讲师
  

  2.影响生源质量和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多方因素协调互动的整体。在招考制度、师资配比、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机制、质量控制等方面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单方面的专业扩招将破坏原有教学生态的平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实行扩招后,中国各所艺术院校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对自身教育机制的调整,因此不同程度地存在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源质量和教学效果两个方面。以笔者任教的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为例,1999年以前的本科招生规模每年仅为一个班,人数控制在10至16人之间;而1999年开始的扩招使当年新生的数量激增至56人,此后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多。截止到2003年,当年视觉传达设计系的新生数量已达到150人,共分为6个班,每个班约25人。短短5年间招生人数扩充了近10倍。过去美院入学时“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已逐渐成为历史,生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应届生的比例超过70%。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门槛的扩招也导致了新生专业素质的下降,部分学生入学后在专业能力上难以适应美院相对严格的要求,学习得比较吃力。另一方面,扩招前的美院在教学上实行十人左右的小班教育,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个学生进行周到的辅导;而扩招后的几年间,教师数量的增长远不及学生,一个小班变成了多个大班,原有的教学形式也未能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因此导致教学工作量的成倍增加,难免造成顾此失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2004年以后,中国美术学院的本科生数量趋于平稳并略有下降,本科教学机制的调整和改革也初见成效。根据学院“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的发展规划,学院各系开始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巩固和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同时构建科学高效的研究生教育框架?这成为摆在中国美术学院面前的新课题。

  

  3.造成严峻的就业形势

  对平面设计本科教育而言,四年前的大规模招生必然会带来四年后的大规模毕业。最近几年,国内几乎所有艺术院校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毕业生就业的瓶颈期。当大批踌躇满志的毕业生走出象牙塔奔向职业领域时,他们发现意想中的那个香甜的奶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残酷的竞争。作为最广泛的应用型设计行业,当今中国平面设计的从业人员可谓形形色色,浩浩荡荡;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学历甚至不同专业的从业者,为了同一块奶酪挤作一团。超越社会需求的大规模办学和扩招注定为日后埋下僧多粥少的种子,而这种压力的最直接承受者就是毕业生,一些人甚至发出“毕业等于失业”的苦叹。很多毕业生在职场的竞争中受挫,甚至对就业产生了恐惧和逃避心理。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继续做学生;除了希望在专业上得到深造外,或许更多的正是迫于求职竞争的压力。

  人才竞争的本质是能力的竞争。在平面设计行业,当学历与名校等因素被激增的毕业生数量渐渐冲淡后,用人单位有了更宽的选择余地,更加注意考察求职者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国内某些不具备条件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为追求短期效益而匆匆上马,未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教育,使这些毕业生因缺乏专业竞争力而处于更加尴尬的境地。如今,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依然是社会渴求的对象,然而,这样的人在毕业生中并不算多。要完成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真正意义上的接轨,中国的高校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从整体上看,就业的竞争对中国设计教育而言必将是一次优胜劣汰的重新洗牌,来自职场的压力正促使提高教育质量和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路成为国内设计类院校和科系的当务之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院校 00037 中国高校平面设计教育
普及化背景下的问题(下)
■王昕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设计系讲师 2007-6-23 48256DEA008181F5482573000033AAB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