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画家周刊
3  4  
PDF 版
· 虚静之心 澄明之境
· 回归童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虚静之心 澄明之境
观徐君陶绘画有感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员 裔萼
  看有些人的画,像进了生意兴隆的集贸市场,吵闹喧嚣,莫之奈何。而徐君陶先生的绘画恰好与之相反:澄明、温润,使人对之气静。因此,我愿意反复欣赏他的画作,甚至在时隔5年以后,又一次提笔评之论之。

  初识徐君陶先生是在2002年,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邀请他进京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那次,我欣赏了数十件满具“新浙派”气韵的花鸟和人物画精品,同时结识了这位温文儒雅、淳朴内敛的长者。其时,我正在做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史的课题研究,在翻检20世纪70年代的资料时,曾经注意到《团代会上》这幅作品,作者即为徐君陶先生。这幅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题材的人物画,入选1973年全国首届中国画、连环画展,并由文化部选送出国巡回展出,入编大型画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主流报刊多有报道,在当时颇受好评。画家时年31岁,自1969年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科毕业后,在浙南边远山区已经工作5年了,这种“半隐居”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92年。孙克先生以“沉潜”一词形容徐君陶这一段人生经历,颇为精当。

  穷苦困厄,对于弱者而言,是灾难;而对于强者来说,则是财富。二十余年的远离画界主流的寂寞生涯,不仅没有折损徐君陶的画笔,消磨他的意志,反而丰富了他的情感和笔墨。在丽水白云山上的“白云书屋”里,他潜心书画,上师古人,与古为徒;外师造化,与自然为伍。在师古方面,他有两位未曾谋面的老师,一是前苏联的画家莫伊谢延科,一是清代画家虚谷。前者影响了他的主题性人物画创作,后者引导他在花鸟画领域挥洒笔墨。在师法自然方面,二十余年的山间生活使得他的画笔浸染了白云山的烟云之美、林泉之胜。浙南山区不仅给他提供了无尽的绘画素材,而且还让他享受着远离尘嚣的清净,他画中的沉静、温润之气一方面是画家的个性禀赋使然,另一方面,不能不说与这灵秀的山水有关。

  前人评虚谷的画:“使人对之气静。”崇仰虚谷的徐君陶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自然地流露出这一品性。在这个喧闹的世间,安静显得那么可贵。老子主张“守静笃”,就是不为外部世界的热闹所动,始终葆有一个宁静的内心,静观万物的变幻,所谓“静为躁君”。庄子曰:“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夫明白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他认为有虚静之心才能把握人生的本质和宇宙的本质。艺术家尤其需要这样的虚静恬淡。徐君陶就是一位有着虚静之心的智者,他聪颖的天资和后天的人生历练,造就了他虚静澄明的心怀,守在艺海之边,他在一个安静的角落看海上的弄潮人,看海滩上的拾贝者。这个角落尽管很小,却可以领略大海的无边无际,他就在这个安静的位置上观察、思考、探索。艺海潮流变化莫测,随着潮流而俯仰者比比皆是,徐君陶自有一股定力,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因为作为一个安静的观者,他知道海面上的泡沫和深海下的潜流谁的力量更大。他在白云山间沉潜的二十年,为自己追求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可能性,他不拘门类、不拘笔法、由古及今、由中而外的多种多样的艺术探索,又为自己的精神生活寻找着一种最恰当的艺术表达方式。

  恰当的艺术表达方式是所有的艺术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徐君陶亦不例外。他曾由写实人物画,到花鸟笔法的人物画,到写意花鸟画,画科的选择一方面是时代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画家的个性、学识,修养、功力等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世纪50—70年代,写实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主流,反映生活、讴歌社会主义是那个时代对艺术家提出的要求。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50年代中后期正以“新浙派人物画”而享誉画界,徐君陶正好在这一时期就读于此,这使他的水墨人物画在创作伊始就具备一个很高的起点,初涉画坛的他充满激情地投身于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之中。除了受浙江美术学院的潘天寿、陆俨少、王庆明、李长白、顾生岳、李震坚、方增先等师辈们的亲炙外,前苏联画家莫伊谢延科也成了他的一位不曾谋面的老师,对他的人物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曾经参加过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莫伊谢延科,既是画家,又是战士,他的《红军来了》是表现战斗生活的感人之作,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表现生活的热情激励着徐君陶在人物画领域创作了《山区建设者》、《团代会上》等人物画佳作。这一时期,徐君陶以写实水墨人物画为艺术表达方式,这种表达与其说是他自我的选择,不如说是时代替他做出的选择。在那个花鸟画、山水画一度被怀疑能否反映现实生活的时期,艺术家几乎没有多少个人选择艺术表达方式的余地。80年代以后,中国绘画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放的时代为画家们提供了自由宽松的创作空间,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艺术表达方式。个人的性情在这种自主选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徐君陶沉静内倾的个性使得他天然地亲近雅逸淡然的艺术,因此他对虚谷的画一见钟情,并引虚谷为艺术上的知己,虚谷激发了他在花鸟画领域的创造力。侧锋断线成为他独特的表现语言,淡逸之间有神韵,疏散之中见精神,刘勃舒先生以“散得有理”评之,甚是精辟。

  剑走偏锋,可能出奇招,也可能成歪招,侧锋断线也是如此。传统文人画讲究以书入画、中锋用笔,“用笔以中锋沉著为贵,中锋取其圆也,沉著取其定也。定则不轻浮,圆则无圭角。”(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这一观点在后期受到挑战,有一部分追求创新和个性的画家们开始在“中锋用笔”上反拨前人,虚谷是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他的花鸟画喜用枯笔逆锋作颤动的线条,冷隽清逸,韵味十足,他那孤傲的性格经由这侧锋断线而袒露无遗。后世有学虚谷者,但多因个性和笔墨功力的原因而无法得其神髓,以侧锋入画,而妄生圭角,滥用断线而显琐碎轻浮。徐君陶学习虚谷之所以能得其神韵,一则因为他与虚谷有着相近的性情,同时,他还有着对传统笔墨的深刻理解和深厚修养,他曾经出版关于笔墨技法的专著,因此,他以侧锋断线为独特的艺术语言不是表面、肤浅的笔墨猎奇,而是阅尽千帆之后的一种成熟的选择。无论是在他的花鸟画还是人物画中,这一独特的语言都得到了良好的运用:轻而不浮,疾而不滑,散而不漫,偏用不薄,曲行不滞,呈现出平淡天真、活泼清新、雅逸清远之趣。

  对于一个中国画家而言,笔墨语言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作品所表现出的人生意境。一个画家如果没有一颗虚静之心,只在其中填满了名利世故,那么他何以罗万象于胸中?何以在作品中开辟境界,抒写性灵?徐君陶的作品天机舒卷,意境深远,全然得之于他那恬淡自足的人生智慧。画家曾与人言:“人们不必迷恋于显赫的殊荣,反倒应该珍惜平凡和普通。”在急功近利的当代画坛,能有此卓见者寥若晨星。大多数人在追逐“轰轰烈烈”,谁会甘心“平平淡淡”?不甘寂寞者在喧闹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尽情展示画外功夫;虚静澄明者在孤独的砚田里默默耕耘,竭力探求画中真谛。孰重孰轻,智者自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周刊 00013 虚静之心 澄明之境 观徐君陶绘画有感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员 裔萼 2007-7-7 48256DEA008181F54825730D002B7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