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7版:评论
3  4  
PDF 版
· 日月长明笔墨新
· “渍墨”不是“积墨”的升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渍墨”不是“积墨”的升华
与王舒先生商榷

■丘金峰
  “渍墨”、“积墨”是中国画两种不同墨法,用之各有美好效果,不可混淆。王舒先生却混之又混,他说:“随着学识的增长,世界观也随之攺变,这是每一位卓有建树的艺术家都要经历的过程。黄宾虹偶以‘渍墨法’替代早年提出的‘积墨法’,正是其艺术境界升华的具体表现。”(见《中国书画报》2007年5月7日王舒先生文《关于“渍墨”》(下称王文))。笔者认为“渍墨法”不能“替代”“积墨法”,“积墨法”也不能“升华”为“渍墨法”。积墨、渍墨是两种独立的墨法,不能相互替代。宾翁也无替代之意,他只是有时以“渍墨”凑足“七墨”,有时用“积墨”凑足“七墨”。“七墨”是宾翁说的,他有时说这“七墨”(有渍墨),有时说那“七墨”(有积墨),并无不可。有谁规定“七墨”只能是这“七墨”而不能是那“七墨”。我们要研究的是:他为何有时用渍墨凑成“七墨”;有时用积墨凑成“七墨”?笔者认为,这是宾翁意思表示时的侧重点不同,1934年写《画法要旨》侧重积墨,故“七墨”中有积墨;1940年作《画谈》则侧重渍墨,故“七墨”中有“渍墨”。为何在这里要侧重渍墨?因为这里表述的内容是渍墨,他写道:“山水树石,有大浑点、圆笔点、侧笔点、胡椒点,古人多用渍墨。”1944年作《画学忆谈》则又侧重“积墨”,文中“墨法”一节写道:“李长蘅、查梅壑雅近倪迂,参以梅道人积墨之法,实由用笔清劲,人未易到。”倘若如王文所说的1940年出现渍墨是学识升华了,那么1944年用积墨,岂不是学识下降了?!不可能。此后还有用积墨的呢!岂非更下降了。可见“升华”、“替代”之说不符合宾翁的实际。

  “升华”不对,“相同”也不对。《辞海》第4007页有“积墨”条,说:“中国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深,逐渐渍染的一种技法。”这一表述并不全面,积墨法何止“逐渐渍染”一法。“逐渐渍染”是积,逐渐皴擦、勾点也是积。有人据《辞海》此说断定“积墨”就是“渍墨”,也未免以偏代全。

  对“渍墨”与“积墨”认识模糊,对宾翁墨法理解难免出偏差。王文便是如此,他说:“‘积墨’与‘渍墨’在主观上最大的区别就是:‘积墨’……最终是以‘墨趣’的表现为主。……而‘渍墨’则偏重于水,是一种倾向于水墨交融的晕染形式”。笔者认为:积墨的目的不是表现“墨趣”,而是表现“浑厚”;渍墨也不可“偏重于水”,而是笔、墨(水墨)并重。“偏重于水”、“水墨交融的晕染形式”不是“渍墨法”。“渍墨法”是怎样的呢?宾翁说:“渍墨须见用笔痕,如中浓边淡,浓处是笔,淡处是墨。今以胡椒点画树叶”(见《墨法图释文》)。“水墨交融的晕染形式”怎能“以胡椒点画树叶”?中国画以笔墨造型,重在用笔,墨从笔出,“渍墨法”也不例外,宾翁说渍墨“须见用笔痕”。轻轻拂扫不行,用水作晕染当然也不行。

  积墨与渍墨之差异,作画的人很明白:积墨一定要多次落笔才能完成,渍墨却一次落笔便完成;积墨浑厚,渍墨鲜活;积墨可以包括渍墨在内,渍墨却只是渍墨,但可使用“渍墨法”进行积墨,或曰:在积墨中间用渍墨,这是宾翁常用手法。硬要说“替代”的话,宾翁在人生最后一次论述“七墨”时倒是以积墨取代渍墨凑成“七墨”。即1952年,弟子朱砚因记录宾师传授《虹庐画谈》,其中“七墨”就只有积墨没有渍墨(见《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第499页)。宾翁之所以最后选定以积墨凑成“七墨,”是因为“积墨”中包含了“渍墨”,他曾说“积墨之法,用笔用墨,尤当着意于‘落’,则墨泽中浓丽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圆晕,笔迹墨痕,跃然纸上,如此层层积染,物象可以浑厚华滋,且墨华鲜美,亦如永远不见其干者”(见赵志钧《黄宾虹论画录》第168页)。这段话是谈积墨,但也谈渍墨,“中浓丽而四边淡开”便是渍墨;“层层积染”是积黑,即用渍墨进行积墨,但积墨还有其他办法,不能因为用“渍”达到“积”就认为“积墨”就是“渍墨”,或曰渍墨是积墨的升华。

  “积墨法”、“渍墨法”在黄宾虹作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积墨”就没有“黄宾虹”。不弄清这两个概念就不能正确继承、发扬黄宾虹技法,并非如王文所说:“没有太多阻碍。”笔者也不同意王文结尾所说:“与其为弄清‘渍墨法’是否就是‘积墨法’而长篇大论,还不如多研究一下‘渍墨法’的价值与作用更实际些。”如此说,岂非将自己的错误观点保护起来,叫别人不要再说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7 “渍墨”不是“积墨”的升华 ■丘金峰 2007-7-14 48256DEA008181F5482573170009D29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