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美术教学十分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突出美术文化的教学,在七年级第14册学材中以较大的篇幅来开展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教学,无疑是一个重大的举措。今结合山水画教学和创作谈谈对山水画教学的一点感受。
首先,从山水画的意境和古诗词入手。所谓意境就是指“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境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艺术大师李可染语)因为中国画是视觉艺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重在表达画家的自我感受、自己的性情追求,在画中臆造出一种高洁意境。这种意境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为了领会山水画的意境,进行山水画教学,最好的方法是结合语文课的古诗词教学,从古诗词中来体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其次技法的练习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途径。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身的规律和表现方法,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千百年来积累了相当可贵的作品和技术经验。我们不妨按步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学习山水画的技法。
一般地说学习山水画先是从画树着手。在山水画中,怎样把树画好是个重要问题,明末清初的著名山水画家龚半千曾说:“画树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看画先看树……”这都说明画树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山水画家对于画树曾提出“树分四歧”的观点,就是要把树画得有立体感,有前后左右。我们不妨以枯树或冬天的落叶树作为观察的对象,容易了解各种树的生长规律与基本结构。画树先画干,次则画枝,再次画树叶。先为一株树,次画二株;二株有分形,则有交形、大小、主次、前后之分;三株最忌顶齐,状如束薪,须左右互让,穿插自然;接着画五株,以五株既熟则千株万株可以类推。
接着练习山石。画山石的一般方法和顺序是勾、皴、擦、染、点。但不绝然分开,一般勾与皴、皴与擦、擦与染、染与点常常交替使用,或分勾皴擦与点染两大步骤,大写意笔时甚至一气呵成。画石的一般起手方法首先要注意石分三面,意在立体,塑造山石的体积感。山不能平铺罗列,要对比,要有主次聚散、大小相间方为生动有致。画山石要注意皴法,而皴法繁多,但可归类理解,大致可分为线、面、点三大类,线类以披麻皴为代表,面类以斧劈为代表,点类以落茄为代表。北方的山宏伟、雄奇、险峻,适合用斧劈皴表现,而南方的山多秀丽,适合用披麻皴表现,可逐一示范,并让学生分类练习、掌握。
学习树和山石的画法之后,当是练习山和云的画法。中国的山水画中差不多每幅都有山而且有水。传统的技法表现流泉的方法是用线勾出泉水,由上而下,冲激乱石而流出山口,两旁则以浓重的山石衬出,一股一股的白色流水冲过乱石仿佛潺潺有声,使人神往。现代人画流泉也有不用线过,而是完全依靠两边的石块把泉水的形象衬托出来,流水较宽处则在中间皴一两笔,表示露出石块,干净利落。画江、湖、河、海,大都用线勾出流动的水的波纹或水浪,加以烘染,并留空白,则虚虚实实有烟波浩荡之感。云烟是传统山水画法特有的技巧,除了体现时令气候变化外,往往对画面起到烘托作用,加强主体的体现和景色的优美,所谓“虚实相生”就是这个道理。从画法上大致可分为“断云”、“勾云”、“染云”三种,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介绍和适当示范以利于学生理解和体会。
第三,山水画教学应走向大自然,进行写生,才能谈创作。宋代范宽说:“与其师古人不若师造化。”清代大画家石涛有一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说明石涛十分注意搜集素材,到名山大川去游览、写生。观察四时之变化,体会“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黯然若睡”的意境。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校园进行课堂写生,或引导他们在节假日外出旅游时多进行写生,并注意概括提炼、取舍、加工,为创作服务。同时告诫学生只有深入大自然,经常到生活中去发现美才能画出新鲜感人的作品,而且从事山水画创作也是我们进行山水画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