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普通工人,他又是第一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就是已故浙江嘉善籍扇面书法艺人朱念慈先生。
一
20年前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朱念慈先生在嘉善县政协文史办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县文化馆。我第一次有幸认识了朱念慈先生。他中等身材,面目清秀,长长的眉毛下,一双大眼炯炯有神。性格豪爽,十分健谈的朱先生比我年长许多,却丝毫没有一点长辈的架子。虽然见面时间不长,但在亲切而随和的交谈中,我得知久居杭州的他是嘉善人,在杭州王星记扇厂专门从事扇面书法创作工作。尽管工作繁忙,但每年他都要抽空回嘉善探亲。
一年后,朱念慈先生来嘉善期间,又一次来到文化馆。令我十分高兴的是,他还特地赠送了我一帧他书写的扇面。白色的扇页上面,用微楷清晰地书录着岳飞《前后出师表》。后来,我请朱先生光临寒室,闲聊中,我对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1988年6月的一天,我偶然在《浙江日报》上获悉,朱念慈先生被国家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不久,朱先生回嘉善扫墓,从县政协闻讯后,我与当时的《嘉善文化》编辑沈健康一起,拜访了朱念慈先生。
朱念慈先生,1920年出生于嘉善县魏塘镇。他幼年丧父,9岁时承蒙舅父胡啖雪照顾,并专心学习书法。后因家境困难,12岁那年,他被送进了杭州贫儿院学习,直到1936年,朱先生又回到嘉善,在县立中学求学。后来,通过考试,他进了杭州电话局当练习生。期间,他一边工作,一边习字。叙述中,朱先生还为我们讲了这样一段经历:抗战时期,他随电话局转移到浙江龙泉山区。一天,他正伏案练字,突然警报响起,同事纷纷躲入防空洞,而朱先生却浑然不知,直到一颗燃烧弹爆炸后,弹片飞插板壁,噼拍作响,外边天井里树叶都着火了,他才恍然大悟躲到桌下。未等敌机飞远,将烟火扑灭后,又继续练字。以后的十几年中,光一本唐人《灵飞经》小楷,到底临了多少遍,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正是这种刻苦用功,使朱先生练就了一手好字。
或许是生活有意跟他开了个玩笑,1954年,朱先生因海外关系被精简回家。然而,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那样:“机会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1956年,擅长书法的他又幸运地考上了杭州王星记扇厂,与扇面结缘,从此,开始了他的扇面书法创作生涯。
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复苏,传统书法艺术又回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年已花甲的朱先生,又重新拿起毛笔,潜心钻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勤奋创作,不遗余力地实践着自己的艺术理想,满怀真情地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富有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作品。如《百福扇》、《百禄扇》、《百寿扇》、《百喜扇》等,投放国内市场,并远销日本、东南亚国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艺美术界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扇面艺术如何在继承上创新,提升其艺术价值,成为了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也使朱先生陷入了深思。
一次,他在查阅资料中发现,我国传统绣花、雕刻艺术在西方市场备受青睐,这一消息令他深受启发。他寻思着,扇面书法艺术能否像绣花、雕刻一样,在粗细上用功,做出新的文章呢?经过再三斟酌,朱先生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决心将唐诗三百首搬上扇面。
从我国当时已有的资料来看,在一般情况下,9寸大的扇面上顶多只能容纳500余字,而要将1万多字的三百首唐诗浓缩在同样大的扇面上,这预示着在通常字形大小的情形下,要将每个字缩小几倍,而这样的劳作对于视力正常的青年来说,恐怕也难以想象,自己能行吗?朱先生犹豫了。此刻,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常说的一句话:“艺术的生命力,贵在不断突破与创新。”在困难面前从不服输的朱先生,还是决定尝试一下这无人问津的极限。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琢磨,他精心设计出了一套方案。由于当时市场上,用于书写扇面的金粉材料十分少见,且价格昂贵,为了省钱和保证金粉质量,朱先生决定自己亲手制作。与有关厂家取得联系后,他将买回的金箔先剪成细小碎片,放在器皿里捣碎,然后再加入98%的胶水和少许清水进行研磨,这样的制作过程,往往要花上二三个小时,而他却不厌其烦。
因为字多又小,书写时,眼睛酸涩使朱先生难以忍受,后来,他索性戴上两副老花眼镜,凝神静气,一笔一画、一字一行地开始创作。但是,在书写过程中,问题又出现了。因为,当金粉中的水份在空气中不断蒸发后,胶水会逐渐变得粘稠起来,很难书写,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好是一次性用完,但长时间的书写,又使他感到头晕脑胀,力不从心,怎么办,朱先生陷入了困境。后来,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坚持每天分段书写,这样做虽说进展缓慢,却保证了作品质量。正是在他的这种刻苦努力下,几星期后,一帧凝聚着他无数心血,多达11199字的《唐诗三百首扇面》,终于在朱先生的笔下诞生了。该作品于1982年在美国田纳西州举行的世界艺术博览会上,立即引起了轰动,新华社为此发了专电,全国报纸竞相报道。该作品曾收藏于杭州天工艺苑扇子博物馆,后因火灾遭毁。
在许多人看来,一位艺术家,一生能够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可朱先生并不这样认为。1983年,为迎接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创作展,朱先生又立即投入了新的创作。按照计划,这一次,他准备写出一帧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扇面作品。通过近半个多月全身心的创作,一帧字数多达25050字的真金微楷《唐人绝句千首扇面》又问世了。作品字数与《唐诗三百首扇面》相比,足足多了13851字。其字数之多,开创了我国扇面书法艺术领域的先河。作品赴港展出,一时震惊香港,并荣获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一等奖。1985年,该作品又被国家轻工部选为“工艺美术珍品”(现收藏于北京工艺美术展览馆),在他的艺术人生中实现了又一次自我超越。在谈到收获与感想时,朱先生深情地说:“扇面书法艺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浙江是全国扇子生产大省,我作为杭州王星记扇厂一名职员,理应为浙江争光,为中国传统扇面艺术走向国际身体力行。”
几十年来,朱先生还相继创作了大量书法扇面精品力作,代表作有:《科学的春天》、《西湖十景简介》、《百寿文》、《福寿彩》、《金刚经》、《西湖诗三百首》、《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红楼梦诗曲赋》、《甲骨文楹联》、《五百寿》、《古寿荟萃八百字》、《百老万寿》、《千寿呈祥》等。其作品具有《灵飞经》之遗韵,结字规正,笔意潇洒,风姿透逸,清丽典雅,将我国历史传统文化融书法和扇面于一体,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骄人的业绩。作品曾先后被选送: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展览,并作为礼品馈赠国内外贵宾,被国内许多文博机构收藏。1984年,朱先生也因此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1年,81岁高龄的朱念慈先生,又倾情创作了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扇面,表达了他对党的无限热爱。
三
朱先生对嘉善县的文化建设发展十分关心,经常与家乡保持联系和互动。1990年,在纪念我国元代画家吴镇诞辰710周年活动期间,他特地创作并送来了扇面书法作品参加展览。然而,想不到的是,作品在展出时,不慎被盗。这件事,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正当嘉善县公安机关全力侦查时,突然有一天,朱先生从杭州打来电话,通知有关单位,他在杭州一家古玩店里发现了这帧扇面。有关部门立即会同公安人员迅速赶赴杭州。经过调查,原来,这件失窃的扇面,被一名小偷偷盗后,卖到了杭州。经过交涉,才使这帧被窃的扇面得以“完璧归赵”。
更使我难忘的是,1997年6月,为迎接香港回归,在嘉善与平湖两地举办“喜迎香港回归百件扇面书画展览”期间,我打电话与朱先生联系,说明当时市场上无法购买扇面的缘由,想请他帮助购买一批空白扇面,没想到,在电话里,他热情地说:“家乡的事,我一定帮忙。”几天后,当我去杭州找他时,朱先生早已在厂门口等候,因为量多,在当时厂里缺货的情况下,他又陪我去了西湖边上的王星记扇厂门市部和天工艺苑,询问后都说无货,我十分着急,朱先生却宽慰我说:“不要急,回厂里再想想办法。”
从天工艺苑回到王星记扇厂有一定的路程,6月的杭州,天气十分炎热,我请年迈的朱先生乘车,可他坚持要步行,并说:“还是走路好,一是可以省钱,二是我们好久未见了,可以说说话。”一路上,我和他边走边聊,闲聊中,我向他讨教扇面创作经验,他谦和地说:“扇面书法与在宣纸上进行创作相比,由于形制的不同,书写格式上要有长短错落变化,其它基本相同。创作时,要求沉气、凝神,做到发力于手腕,行气于笔尖,只有志与情合,才能神融笔畅,使其在有限的范围内,营造出以小见大的艺术天地。”并告诉我,他正在创作一批扇面,打算在适当的时候,回嘉善开设一家扇面艺术馆,向家乡父老乡亲汇报,宣传普及扇面艺术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熟悉祖国的传统文化。”交谈中,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回到厂里后,在朱先生的说明与协调下,厂办的同志即刻打电话与有关单位联系到了一批扇面,并答应尽快寄来。办完事后,朱先生又热情地带我参观了厂容,并请我到他的办公室稍坐,想不到在上楼时,意外发生了,只见朱先生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我立即扶住他,问他是否要去医院,他吃力地对我说:“不要紧,休息一下就好。”这时,我才知道,因为朱先生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过度疲劳或爬高时,呼吸跟不上现象时有发生。后来,等朱先生恢复平静,我才放心地离开。一星期后,200多帧扇页如期而至,使展览得以顺利进行。开展前夕,朱先生还专门托人送来了两帧他创作的书法扇面作品参展。每当回忆起这件事,就会令我深为感动。
在嘉善县政府部门的支持下,2001年10月,朱先生在西塘成功地开办了自己的扇面艺术馆,馆内陈列着他多年来精心创作的100多件书法扇面作品,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她像镶嵌于古镇西塘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为西塘旅游文化增添了无尽的亮色。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2003年9月6日,这位饱经岁月风霜和艺术磨砺的83岁老人,在杭州突然因病去世,带着他艺术生命中幸福的笑容离开了我们。
朱念慈先生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浙江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杭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书法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