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是清代著名文学艺术流派之一。因桐城派方苞、姚鼐皆安徽桐城人,始有“桐城”之称。而据安徽桐城潘木厓公十一世孙潘伦所述,桐城派其实出之其先祖潘木厓公,言之有据,余信然也。
潘木厓公名江,字蜀藻,为明末宿儒、博学多才。为文古朴雅洁,兼精书画,有名于当时。明亡,为避清室的延揽征用,隐居于桐城龙眠山麓,颜其居曰:“小隐轩”。取意白太傅诗“大隐居朝市、小隐入丘樊”。乡人方苞(望溪)、戴名世(潜虚)均执弟子礼,从木厓公学。后人只知桐城文章,出自望溪、潜虚一脉,其实,方、戴、姚的文章,突出了潘木厓公之嫡传。木厓公以后,世代相传,文风绵长,尤以诗文书画名世。而潘伦兄长名重、字学固,为余恩师也。
潘学固、名重,别署无量山农,晚年自号“志学”,后以字行。生于1893年,卒于1982年,享年90岁。他在上海首创书法学习班,普及书法教育,成为与沈尹默、潘伯鹰、郭绍虞齐名的书法教育奠基人之一。他还挖掘东汉“飞白”书体成为现代“飞白”书之传人。
“飞白”乃书体之一种,指笔画处有不著笔墨掠过而留空,像飞跃似的书法。据唐代张怀瓘载,飞白由蔡邕所创。
潘学固先生幼受庭训、6岁习字临书、8岁即为乡邻亲朋写春联。及长又师从“草书之圣”于右任。抗日期间迁居重庆,与潘伯鹰、曾克耑,周弃子等诗文唱和并举办书法篆刻展览,深受观者赞赏。解放后奉母定居上海同沈尹默先生创办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今上海书法家协会前身),1960年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1961年与沈尹默、潘伯鹰、郭绍虞创办上海市青年宫书法班,为上海培训书法人才。1980年他在参观日本书法家川上影年来上海举办的书法展中,见其作品有我国久已失传的“飞白”书,当即引起他的注意和深思。他经过两年多探索和研究,终于在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对“飞白”的系统挖掘。他采用蓄墨多、韧性强的藤笔、终于书成了犹如布帛临风飞舞的“我理想的飞白”书,从而填补了我国现代书学上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