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创意成了人们“出口率”很高的一个词。
相对于往日平实规矩的生活方式,如今因为有了“创意”,霎时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物不再是往日的样子,人也有了不同,从外表到内里,从眼光到作派。参与创意活动的人,可不仅仅是那些或大或小的名头的“设计师”们,如果愿意,人人都可以。当然,一个人的创意,得有一个展示的舞台,这时候,各人的作品的去向就有了很大不同。展览馆、工厂、工作室、商店、地摊……创意市集。
从去年9月开始,“创意市集”突然在几个大城市流行开来,从广州、上海到北京,稍稍有点美术功底的艺术青年都蠢蠢欲动要将自己压箱底的一点灵感抖出来。于是,一夜间,人人都成了创意先锋、DIY高手、地摊达人,市集上到处是徽章、T恤、马克杯,印着光怪陆离的图案,因为这些东西做起来最简单不过,在日常生活的小东西里加一点创意,寄托一点小小的疯狂和精神出轨。可以常常见到戴着红五星八角帽或是穿着各种经过改造加工的衣饰,也许还有拿着怪异模样的杯子喝水的年轻人。作品未必能说是哪流哪派,但至少还有个市集可以摆摊。
“创意市集”这个概念,其实是台湾女设计师王怡颖生造出来的。她写了一本叫《创意市集》的书,讲伦敦一些年轻设计师在Spitalfields市集摆摊的故事。在一个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市集Spitalfields里,曲曲折折的老街道,卖花的、卖水果的、卖古董的、卖二手旧货的,都有。这里因为靠近伦敦东区艺术家、设计师和媒体人聚居的地方,氛围就格外年轻,很多艺专的学生、新出道的设计师也喜欢在这里摆摊,卖自己手工设计的东西。人们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人要养家糊口,有人渴望成名,更多人则只是在用一种比较松散自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设计自己想穿的衣服,做自己喜欢的首饰,画自己风格的插画……他们都是活得比较童话的一群人,设计的东西也大都带一点开玩笑的味道,以嬉戏的姿态对待时尚,这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样的。而被生活压垮了的人,是不会对“物”有这样的兴致与迷恋的。这也与英国人从小接受独立思考的教育有关,对“设计”和“艺术”的尊重发自内心,对独一无二的设计品很珍惜。一个设计师只要有才华,不怕无人欣赏。在欧美国家,一个尚未被主流认可的设计师,可以摆地摊、做自由职业、参加新人设计展,但在中国,设计师在成名之前,他们的创造力常常被埋没,很多人没有机会将自己的创意施诸作品,也有很多人没能将作品展示出来,“创意市集”这个概念的引入,无疑是一针兴奋剂,刺激了很多人潜藏多年的欲望。
人们一定记得著名创意品牌Mr·Pee:碰一下Mr· Pee的小鸡鸡,台灯就亮了;写完字,铅笔顺便插进那活儿……Mr·Pee的设计师的名言:人有两面,一面是给社会看的、循规蹈矩的性情,而Mr.Pee就代表我们的真性情,想放屁就放,想撒尿就尽情撒。这种乐而不淫、抵死幽默又点到为止的哲学很对地摊设计师的性情。
在日常生活的小东西里加一点创意,寄托一点小小的疯狂和精神出轨。普普通通的瓷杯子,出奇不意地涂画一番便有夺人眼球的效果,零碎的布头,残旧的瓷片,都能变成夸张的玩偶,精巧的首饰……不一定要多少资本,生产工艺也未必成熟,但却因为点点滴滴的创意使得那些东西无与伦比。从地摊上起步的年轻小老板渐渐地多了起来,而且有许多还没有学过美术或者更对经商有自信的人,却不约而同地捧起了“创意”这块画板,尽情地涂沫着喜欢和未来。
像这样的创意集市往往都不在成熟的商业区,边缘化的环境里,处于社会边缘的一群人,在稍稍破旧的地方,被动或者主动地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聚集起来,很自然生长起来,不管它地不地道,但代表的是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崇尚个人的创造力,更自由的生活方式,个人化的观点表达。
当然,除此之外,创意的人们创意的物们还有别的地方可以亮相,比如“创意市集”概念的主推手之一王三石也就是疯果网的创始人,他的疯果创意集市里,“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作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把创意变成商品,让作品找到喜欢他的人”,这正是许许多多富有创新精神创意才能的人们想说的话、想做的事。而“创意”,正以百变的模样,如空气般涌现在我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