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泠的
无招之招
■刘晓琳
2007年8月19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新海派水墨画领军人物陈家泠“灵变”个人作品展,在这视觉的饕餮盛宴中,没有惯常在中国画展览中熟识的技法师承、风格来路,“无招之招”在陈家泠的艺术创作中实现了完美演绎。
名闻天下的独孤九剑独步江湖无人能敌,可是我想也只有潇洒率性的令狐冲使出来才见得完美无瑕吧,试想,如果是朴实敦厚的郭靖或者是气宇轩昂的乔峰来使这剑法是怎样的情景,还是应当什么样的人使什么样的武功,也才能使得出来,使得好看。
其实,在《笑傲江湖》中,风清扬并没有教给令狐冲多少具体的武功招式,他唯讲到了剑术之道在于“行云流水,任意所至”,仅这八个字,便将令狐冲带到了另一个境界,唯有无招之招,以无招胜有招,才是武学之上乘境界。风清扬讲道:
“五岳剑派中各有无数蠢才,以为将师父传下来的剑招学得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哼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人家诗句,做几首打油诗是可以的,但若不能自出机杼,能成大诗人么?”
果真是金玉良言,一语道破世间诸种学问之真谛。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便已是各种先进文化的前沿,时至今日,生活于上海的艺术家对于各种新思潮、新风格依然保持敏锐的感应。
8月19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新海派水墨画领军人物陈家泠“灵变”个人作品展,众多清幽、淡雅、空灵、精致的作品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觉享受。在这视觉的饕餮盛宴中,没有惯常在中国画展览中熟识的技法师承、风格来路,“无招之招”在陈家泠的艺术创作中实现了完美演绎。
在随后举行的陈家泠艺术研讨会上,来自京沪两地的艺术家、批评家畅所欲言,对于新海派艺术家陈家泠在其逾半个世纪的艺术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中肯评价。
在传承中创新
陈家泠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院,后分配至上海,在其人物画创作广获业内好评的时候,他却毅然投身花鸟画创作,为达到理性的画面效果,不懈实验各种新技法、新材质,他独树一帜的画法曾多受非议,其恩师陆俨少先生也曾劝他,“陈家泠你人蛮聪明,线条已经画得很到位了,再丢掉岂不可惜?”但执著的陈家泠并没有因此停下对新艺术风格追求和探索的脚步。
在研讨会上,与会批评家对于陈家泠在中国画形式和技法的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郎绍君认为,“上海在新时期以来的一批中年画家,尤其是以陈家泠、张培成、卢辅圣、张桂铭为代表的主张变革的一派,他们在艺术创作上都有浓郁的上海味道,但又各有特点,彼此很不相同。陈家泠的艺术风格,极度简约,强调画面的构成,强调平面性,但是他的作品仍保留着传统中国画的韵味,这一点对于当下以抽象水墨为代表的现代水墨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指出,“陈家泠对传统的继承,不是通常意义上对笔墨传统的继承,而是继承了中国画笔墨的格调,表现在他的荷花系列创作中,画面中表现出的不是简单的形式构成,而是把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品味完整地融合在一起。”
对于中西文化交错影响下的上海中国画的发展,上海美术评论家舒士俊认为,“作为一个民族画种,在创作中一定要体现出民族的根性,这一点是无论怎样变革都不能丢的。现代水墨画是传统中国画的新生儿,虽已然断脐,也必须流着上一代的血。回过头来看陈家泠的画,虽然有着与传统截然不同的画面表征,但传统的根性仍在,这一点非常值得众多现代水墨画实践者借鉴和思考。”
美籍华裔画家、美术评论家郑幼和指出,风格的创新离不开技术的革新,技术的革新除了纯技术层面的探索,也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而非刻意为之。在陈家泠的艺术作品中,创新的技术表现与画面效果完美地融为一体,完全不见斧凿痕迹。
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美术室主任王端廷认为,在陈家泠的艺术中有强烈的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他把传统中国画中的气韵转化为现代的光影和点线面的构成,其中陈家泠对虚实的空间处理,以及对黑白灰的色彩的处理,都体现了他对画面整体效果的高超的把握力。
画家胡永凯在研讨会上强调,“好的生命状态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画的境界,除了笔墨功夫,对自然的感悟尤为重要。陈家泠岁已届70之龄,但是对自然、对生活依然保持了独特敏锐的感受力,他独创的图示语言,早年即得到国际公认,可谓最早走出国门的艺术家之一。”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邱瑞敏认为,“陈家泠的画面感觉亮丽淡雅,在画面的背后,有一种都市文化的精神内质在里面。另外,我认为陈家泠艺术创新的很多灵感,缘于对自然的感悟,因此他非常重视写生,正如古人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所有这些都体现在他对画面形成构成的理解以及对黑白灰关系的理解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邹跃进认为陈家泠在艺术创新方面的探索,对于思考当下实验水墨的发展及走向是很好的借鉴。“中国水墨画概念的出现,是源于对笔墨的重新思考,在表现形式上吸收西方的现代性的因素,但在精神上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陈家泠的艺术实践,对于大家思考以及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认为,“受道家思想影响,陈家泠的作品有一种阴柔之美,特别是荷花系列,有道家的虚境。另外,他吸收传统中国画中虚实处理的神髓,包括对黑白灰色调的处理,画面整体表现出‘高贵的单纯’的境界。”
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美术评论家王志纯对于陈家泠的艺术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陈家泠称得上是真正有个人风格的画家,他的作品从内涵到形式,从语言到格调都有自己的面貌,是一个真正自立门户的艺术家。同时,他的创新也并非全然脱离传统,在他的作品中始终体现着潘天寿对于艺术语言的理解和陆俨少对于艺术表现的灵动把握。”
文化部艺术司美术处处长安远远指出,在创作上陈家泠体现出了卓越的把握力,能够化浓艳为清雅,化繁琐为单纯,同时安远远还从展览展示的角度特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展览的设计与安排上把速写、摄影等一系列能够支撑作品完成的素材的展示,对于理解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艺术创作方面有一个直观的展示,同时,对绘画艺术缺乏了解的观众也有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馆长张培成对于多有非议的陈家泠在材料技法方面的创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材料媒介的发展运用,陈家泠在艺术样式方面的创造是值得肯定的,这中间当然也包括他创作过程中的制作性。”同时,张培成指出,“在陈家泠充满现代感的画面背后,是对传统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把握,这一点我们不能忽视。”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指出,“陈家泠先生最有意思也是最有意义的地方,是他真的把花鸟当作风景,把山水当作花鸟,这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启发。同时,他的画,有细微的体察,也有宏阔的大幅画面,这点使我们真正看到他艺术上年轻、充满活力的感人之处。”
上海文广局巡视员毛时安对于陈家泠艺术风格的演变作出了这样的解读,“陈家泠作为一位独创性非常强的艺术家,他创立了专属于他的风格样式。而陈家泠对于这种艺术样式的执著追求,源于他早年即直觉到形式美是人们在艺术审美方面的重要需求,甚至这种形式美感对于世界具有安抚的作用。”同时,毛时安对于陈家泠的艺术风格做了4点总结:一,清而不薄,他的画非常清,有梦幻感、浮动感;二,媚而不俗,柔美但不俗气;三,柔而不弱,有对线条的新的发展。四,简而不单,描述的物象简约,但不单薄。
上海美协副主席朱国荣认为,陈家泠的艺术的最大特点是雅俗共赏,柔美清新的艺术风格使他的艺术在最广泛的范围内被大家接受,虽然其注重形式感与构成感的画面形式是西方的、现代的,但内核是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基础的,艺术形式的现代感与传统中国画的神韵有机融合在一起。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认为,“灵变”的展览主题恰到好处地契合陈家泠的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并非为变而变,而是当变则变。另外,“变”是建立在其对新技法、新媒材的探索和运用的基础上的。陈家泠对中国画语言的发展还表现在对色彩的创作性运用上,除了传统的中国画颜料,他还引用多种西洋画颜料,使画面的色彩表现更为丰富。通观陈家泠的作品,他本人的灵气,加上中国写意画的空灵,再加上色彩的应用,成就了他现在的艺术风格。
求变创新的新海派艺术
来自上海的美术评论家谢春彦指出,“‘自由’作为海派艺术的神髓,在陈家泠的艺术中得到了深刻展示,在其早期的人物画作品中已经表现出这样的倾向,在人物画创作中,他弱化作品的政治教化功能,而着意强调作品的形式感和构成感,采用新的绘画技法,表现新的内容,但同时也并不废除传统的笔墨韵味,这一点对于海派艺术在都市化的现代上海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舒士俊认为,“在吴昌硕、齐白石、程十发、陈家泠这四家的艺术创作中可以看到海派艺术在不同时代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线条作为传统中国画表现力的要素,强调线条的弹性结构也是传统中国画审美的重要方面,而审视这海派四家的艺术,则完整地体现了从对传统线性结构的变革到弱化线条表现,到强调面结构的发展过程,在陈家泠的艺术中,对传统海派艺术的继承,集中体现在对画面的弹性空间的把握上,为了实现其对画面表现力的追求,陈家泠在对艺术新媒材的探索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明确指出,陈家泠与众新海派艺术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他的艺术中有着来自浙江的文脉,融合于上海的文化传统,成就了他清醇灵动的有着浓郁传统中国画韵味的现代水墨艺术。”
邱瑞敏认为,“上海的艺术家创作受到上海‘亭子间’文化的影响,各自关在自己的画室里面作画,每个画家都在走自己的路,个体性很强,这是海派艺术的重要特征,每个人都着意于发展自己的风格,不会去模仿或者追随别人。”
邹跃进对于海派艺术提出了进一步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画的现代性就是从海派开始的,“海派的现代性体现在市民化和世俗化上,而陈家泠的艺术与传统海派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之喜欢老庄哲学,他一方面传承了海派艺术的都市化传统,另一方面,他又着意对都市化保持一种疏离的态度。陈家泠这种对都市化既继承又疏离的态度,对于在21世纪都市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在艺术创作上怎样保持批判的态度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对于海派艺术在当下的传承,毛时安认为,“个人的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在的地方文化的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海派艺术在整体的审美画风上就开始发生突变和转型,陈家泠的艺术也是在这样的背景生长和成熟起来的。”
“海派”与“京派”的辩证
尚辉认为,“与传统文化积淀厚重的京派文化相比,在海派艺术的创作中,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笔墨传统的包袱,同时也没有沉重的社会记忆的包袱,后者尤其成为上海文化的普遍性特点。而具体到陈家泠的艺术,则体现了海派艺术在不同时空下的传承发展,集中展示了上海的中国画,尤其是花鸟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探索和尝试。”
北京画院杨延文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北京画院的画家,甚至是北方画家把陈家泠的十分之一拿到北京,北京的画坛就有希望了。”杨延文进一步指出,“把傻当作厚,把粗糙变成对艺术的追求,是很多北方画家在创作上的误区,而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丧失了传统中国画创作中至为重要的灵气。”
郑幼和认为,“囿于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文化中向来对派别、地域、民族的观念非常看重,且不论好坏,这是中国文化中非常有趣的现象。对于艺术家的创作而言,个性是非常重要的,唯如此,才能脱颖于传统文化的负累,并进而摆脱派别、地域的局限,成就其艺术风格。”
刘曦林认为,“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造就了海派文化与京派文化的不同面貌。与地域文化相类,海派艺术中较少有激情粗野的热抽象,而多冷静客观的冷抽象,且重装饰性,这些特点也集中体现在陈家泠的艺术中。”
王端廷对“京派”“海派”的说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京派’与‘海派’艺术的不同虽缘于不同的地域文化,但归根到底是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文化上的一念之差可以导致不同的文化面貌。而在这次陈家泠的‘灵变’个人作品展中可以集中领略在海派文化浸淫下的现代水墨的新发展,对于北方画家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参考的机会。”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指出,“无论是谈海派、新海派,都涉及到地域文化的价值还有地域文化的学术特征,会成为整个中国画发展的很重要的方面。而中国画的发展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上构成一个多维的立体的文化对话,既有我们自己本土之间不同方面的对话,更有中国和国际的对话。所以一个展览和这样一次研讨会就能够成为非常好的学术交流的机遇,应该说这是一种成功。”
在研讨会的最后,陈家泠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坦言自己对令狐冲“无招之招”的推崇,并且长期身体力行,他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在创作方面,技巧不是最重要的,它只是我创作的手段,不受制于具体的技法限制,将一切打通,意境才是我最终想要的东西。”对于海派艺术,陈家泠也有自己的理解。“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土壤,正是在上海这样一个极具现代性的都市中,催生出吴昌硕、程十发这样的海派艺术大家,同样,我的艺术也离不开这样一个当代文化语境,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肯定,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会进一步锤炼我的艺术语言,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