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6版:评论
3  4  
PDF 版
· 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
· 画黄山小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9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画黄山小感
□苏国强
  春月,去黄山五日游。神往多年,终于给他老人家报到来了。

  最近真是和山有缘,走了不少名山,庐山、雁荡山、太行山及黄山都尽收眼底,让我大饱眼福,明白了不少画理。

  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时,我读的是国画系人物专业,国画系的教学体系是在潘天寿等老一辈国画大师的主持下建立起来的,主张人物、山水和花鸟三科分科教学,强调中国传统技法学习。但是我们人物专业为了提高造型能力,花了不少时间在学习素描上,所以学习传统笔墨技法的时间相对不够一些,特别是对山水和花鸟笔墨技法的系统学习更加少。我平时喜欢山水,也喜欢和画山水的同学交友及探讨画艺,山水临摹室也是我平时喜欢去的地方。在我看来加强山水画的学习是学习传统笔墨技法最有效的方式,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至今最为完善,山水画里的笔法墨法最为丰富。同时也是最难突破的。

  以前我就喜欢看也经常临范宽、宋人小品及元四家的山水。参加工作之后喜欢临明清的东西如董其昌、沈周及石涛,特别是龚贤的山水,但多数不能明白其所以然。在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搞校庆活动,展出了陆俨少先生在雁荡山写生的一批写生册页,非常精彩,当时就有一种冲动,很想去雁荡山看看,现在这一走动,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其实我们古人非常讲究师法自然,他们画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有生活来源。而不是我们现在许多人所理解的只是一种程式化的东西。他们所创造的披麻皴和斧劈皴笔法是对南北山石特点最经典的概括。黄山的山石较圆,可以用最典型的披麻皴笔法来概括。它是属于最有代表的南方山系,非常秀美。真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山”。他的每一处景都是非常完整的画面。难怪他“培养”出来历代不少大家,就光明清时期就出了渐江、石涛、梅清等大家,并成为黄山画派的代表。近代山水大家也无不光临黄山,如黄宾虹、陆俨少等大家,与黄山的缘分,已成为艺坛的一段佳话。

  我在游黄山的过程中由于要紧随大部队,所以时间的安排比较紧凑,只能在速写本上简陋地勾写出对黄山的大体感觉,没有时间仔细刻画。还好有我同事马鸣的同行,他为我拍摄了不少精美的照片,以备我回去整理画面。在黄山我们游玩了大约两天。最后可以说是带着无穷的遗憾与幻想加激情离开的。

  回武汉后,我大约整理出了30幅山水,都是四尺六裁,我挑选出了20幅送去装裱。在创作过程当中,我尽量保持对黄山一种原有的感觉,以一种新鲜的感受投入到每一张画当中,克服每张画不重复,让人有轻松、自然的感觉。同时我追求一种手写我心的理想状态。在技法上讲究书写性,注重线的骨法用笔,在用墨上有几张采用了黄宾虹的积墨法。特别是在皮纸上画的几张山水。在皮纸上画东西当时的感觉并不好,墨的层次出不来,第二天我把这几张在皮纸上画的当成废品在画上反复加,想追求一种厚的感觉,当然要克服不要加死(正如黄宾虹的画中有黑中求不死,厚中求透亮,乱中求统一)。结果这几张装裱出来,墨的层次都出来了,效果很好,是这20张中最好的几张,我喜出望外。但是在整理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一方面由于写生的画稿画得不够详细,所以在深入刻画时候只能凭记忆和拍的素材进行刻画,所以有些画得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前人画黄山太多,容易受其影响。

  我在画黄山的过程当中尽量保持其原有的感觉,并保持自己的笔墨特征,尽量做到手写我心。想想,几百年前的石涛看黄山和今人的我看黄山在观察方法上肯定完全不一样,而且每个人游黄山的心情也不一样,所以我没有必要和几百年前的人画得一样。画画我认为还是以“诚”为贵,要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感情。

  同时通过这一批画我得出了一些心得:一、做人要老实,画画不能老实;二、取法要高;三、多画速写,我的大部分水墨作品直接从这些速写中来,而且画速写时要尽量画得实在、详细一点,这样有利于后期的整理工作;四、多多实地考察,特别像黄山这样的山应该多多拜访,并且把真实的山和历代大家画的山多做比较,这样才知其所以然。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36 画黄山小感 □苏国强 2007-9-22 48256DEA008181F54825735C000F46C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