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04年5月18日,全国一批著名中国画家云集苏州胥口镇中国书画名家街,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胥口展览中心和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胥口成立之际,我会见了曾有一面之交的上海山水画家陆一飞先生,他年虽古稀,且精神抖擞。20世纪50年代考取浙江美院求学,1960年参加全国文代会并选入上海中国画院,拜吴湖帆、陆俨少两位名家为师,一直从事中国山水画教育和创作活动,是一位富有经验的画家。这次我们相会,见他言语不多,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谦虚和蔼,在众多画家当场泼墨挥毫时,他却认真观摩,并引领几位当地青年画家指点讲解,即使在他许多老朋友的画案旁也是详细探讨画技,处处表现出虚心学习精神。在书画名家街40余家创作展示厅中也有陆一飞先生的席位——“云飞楼”。我们走进“云飞楼”,见到陈列着陆先生的《姑苏胜境》大型专题组画,以写生为基础的苏州景色作品琳琅满目,洋洋大观。有人请他谈谈创作经验,他却虚心地说:“请大家指教,多提意见。”我们还是从他几位学生处知道,这套30幅组画是陆先生足足花了两年多时间到苏州各地写生后经过认真推敲而创作完成的。难怪在这本画册里,苏州著名老画家张继馨先生在序言中这样写道:“这两年经常听说陆一飞画师来苏州太湖之畔胥口,我并不介意,认为无非是畏避繁杂的申江,来到山明水秀之地休闲几天而已。近日偶见其姑苏风光写生新作,方使我惊奇不止,他那富有个性的画风和高超的笔墨,洋洋洒洒地把姑苏风光的景色付之笔下,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无穷的笔韵墨趣。”这充分说明了陆一飞先生默默无闻的做事作风和踏踏实实的创作态度。
我观看了陆一飞先生的不少作品,注意到他不但能作巨幅大画,还善于画多幅组画,譬如在新加坡展览的《李白诗意百图》,展出之际各大报刊竞相刊载,一时在新洲传为佳话;他的《上海旧貌换新颜》组画,创作时上高楼、爬铁塔、登巨轮、进钢厂,不辞辛劳体验生活,其中一幅《春城无处不飞花》,他把西画色彩和国画笔墨有机地结合起来,显示出浦江朝晖的壮丽景象。他的《余姚风光》和《慈溪风光》组画,从每幅画面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其家乡由衷的赞美和祝福,表达了游子的拳拳爱乡之情。他的老师陆俨少先生看后也被感动,欣然挥毫题写了“画出家乡一片情”的赞美之词。还有《唐人诗意图》以及入选九届全国美展的《澳门风景线》等组画,无非都表达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创作的孜孜不倦。
陆一飞先生说:“我们画的画是给人看的,要使别人看得懂,所以要通俗。”他又说:“我们画的画还要起教育作用,所以要儒雅。”每看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清新、华茂的品格,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对描写的对象有深情和深知;二是要掌握以形写情、以情传神的本领。陆一飞先生把描绘的山山水水作为师友,怀着深情去接触、去体验、去熟悉、去描绘它们,这样才会出现各具特色的山水美景,然后读者才能通过他的画作,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比如他在《河山四景图》中的万里长江,描绘得四季分明;把“淡扫明湖开玉镜”的春江平畴;“悬空千丈素流分”的夏云奇峰;“大江来从万山中”的秋峡波涛以及“白波九道流雪山”的冬岭雪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陆一飞先生还善于用不同手法去描绘不同的对象,以达到各异的效果,把三年大变样的上海风貌画得欣欣向荣,把江南水乡写得情意绵绵,把雨后飞瀑画得大气澎湃,又把冰封雪山写得寒气逼人。
一套组画多幅画面,既要统一又要不同,这本是从选题、构思到设色、着墨,都颇多局限,难以拓展,而陆一飞先生却表现得多姿多式,气象万千,这显示出他高妙的画艺、深邃的修养和变通的能力,使人观之赏心悦目。
陆一飞先生的作品既有吴湖帆老师的儒雅典丽之气,又有陆俨少老师的雄姿奇崛之风,因为他早年学过西画,搞过版画,又大量临摹过宋元名作,所以中西合璧又是他作品的特色。因此,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面目。陆一飞先生的许多作品从立意到具体的表现形式均颇具新意,他贯以现代建筑乃至工业题材入画。他主张画城市题材作品,不能全靠西画技法去表现,要以传统为底线,以笔墨为灵魂,但可借鉴西画中的光与色的优点,最后的画面效果应该是中国画,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他画的上海早晨——《旭日东升》、大桥夜景——《流光溢彩》、香港·上海——《骊珠争辉》、还有宝钢高炉——《蒸蒸日上》、马路交通——《风雨无阻》均是那样的协调、和谐,使钢筋铁骨的现代建筑,透露出一派富具山林烟岚的笔墨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