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潘天寿诞辰110周年
3  4  
PDF 版
· 名家评论摘录
· 潘天寿论艺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名家评论摘录
  一、综论

  常言道:“薪不传火传,人不传艺传”,吾友潘老将与其伟大超技之艺术共传千古,永垂不朽! ——李苦禅

  

  潘老最富有独创精神,他不是昌硕先生学生而又是昌硕先生学生,有不似之似的味道。他精研六法,气象峥嵘,笔意腴炼,世罕其匹。——王个簃

  

  最要紧的,是要在艺术上站得住。阿寿的作品、他的艺术、他的理论,是站得住的。论他的艺术是不简单的,能够永留后世的,也可以说是永垂不朽的!——刘海粟

  

  对潘先生究竟如何评价?在美术史上有“大家”、“名家”之分。我说潘先生不是一般的“名家”,是“大家”。“大家”是承前启后的。——张仃

  

  “人生有限,艺术无穷。”潘老追求的就是这种无穷的、高尚的美,他的画中有一种奇崛清高之气,强烈的笔墨的节奏感,造成一种崇高的意境。看了潘老的画,使人的思想升华到高级的美的享受,感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美,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人心中引起民族自豪的感情。——周昌谷

  

  历史地看,潘先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家。在对待绘画的看法上,他和传统的文人画家迥然有别。绘画对他来说,从来不是遣兴之私物,而是为公之学。在20世纪的画家当中,潘先生的特殊之一,就是他所面临的艺术情境、所要解决的艺术问题,其艰巨性,其复杂性,其困难性,任何其他一位大师都不能与之相比……不只在20世纪的画家当中,就是在整个绘画史上,也找不到任何一位画家像潘先生这样,充满着一种强烈而坚韧的英雄主义。——范景中、曹意强

  二、论创作

  阿寿学我的画最像,跳开去离我最远。大器也。——吴昌硕

  

  天寿的画,奇绝处又见平稳,非常难得。天寿用笔,力能扛鼎。——黄宾虹

  

  绘画不拘中西,设色难在调和。阿寿擅用几种极难调和的色彩。大块渲染画面,自有风格,尤其对于色彩的领会,天资极高,在画人中是不可强求的。——徐悲鸿

  

  纵观潘老之画,从内容到形式,变字当头,故能出人头地。——叶浅予

  他用笔的认真,也正是对艺术认真的表现。像他画上的那种线,世界上任何民族也画不出来。这样用笔,是从中国几千年来书法艺术传统中锻炼出来的。同时,潘先生画的线条中间也蕴藏了潘先生的感情。

  ——庞熏琹

  

  潘老的画所以能雄浑、奇特、磅礴、壮阔,富有独创性,给人以新鲜、惊异、振奋、向上的感受,都和他的“造险”与“破险”的艺术表现有着因果的关系。——吴茀之

  

  潘先生既对传统有深刻的研究,又不局限于传统,不受传统束缚,而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奋勇向前进。因此可以说潘先生的艺术既有中国东方艺术的特色,又是新时代的艺术。

  ——刘开渠

  

  潘老山水画创新甚多……他从石涛、八大取用笔用墨之法,变其烂漫简古而为雄杰,好为赭石调子,着墨厚重,故其通体面目则类石谿,而骨力遒上,沉着痛快,苍郁奇健,有为石谿所不及者。

  潘老诗、书、画三者,俱已备有突出之高格调,所谓三者互相渗透统一,于潘老更得到充分之证明。

  ——陆俨少

  

  潘天寿的绘画是建筑,整幅画面的面积被他严格规划、分配,绝无浪费。“计白当黑”本是常用的专业术语,但在实践中,几人在计白当黑的经营中发挥了最大的功效?潘天寿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人。……潘天寿作品从内涵看,他着意于格调。所谓格调,体现的是作者的审美品位、人生态度。任凭吹毛求疵,谁能找到潘天寿任何一件作品中的媚俗心态?……无论册页、巨幅,潘天寿作品的空间都很宽广,他的营造法则是构建大厦的法则,他的大幅作品是真正的巨构,绝不同于以纸张之大自诩大幅。中国国画家中,真能驾驭大幅者,潘天寿是第一人。

  ——吴冠中

  

  他的山水花鸟奇险、沉雄而苍古的特色,濒临了古典与现代审美疆域的边界,连现代艺术境内的观者也感觉他近在眼前,好像已走到了自己的脚下。

  方折、尖锐、生挺的线在潘画中已经成为一种人格化的张力,标示着在二十世纪这个大的文化环境中所成熟起来的一种欲张欲立的人性力量。

  ——郎绍君

  三、论画论

  潘先生的画论中,有这样一条:“每一个国家民族应有自己的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很有重要意义的。”从潘先生的理论与绘画,特别是从他的绘画,我得到了这样一个启发:不论是搞创作也好,搞理论也好,搞教学也好,搞研究也好,都必须要争取自己有独立性。所谓独立性,不是闹个人主义,不是闹山头主义,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不是“老子天下第一”。那不是正确意义的独立性,那是非常庸俗的自高自大。没有独立的见解,来搞创作和理论,不免要掉进一般化的泥坑里去。它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东西、它在别人的为人或者创作中是古已有之的,洋已有之的。而真正要想使自己的创作,自己的理论,自己的为人,能够具备为别人所不能代替的独立性,那必须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性,是指它区别于其他的画家,其他的创作,其他的理论的东西。

  ——王朝闻

  

  应该指出的是,他的理论成就与他的实践成就是高度统一的。

  中国古典画论以气韵生动为最高法则,潘天寿在气韵之外,加上意境、格调两则,这是他的创见。

  ——万青力

  四、论书法

  潘先生的书法功夫很深,经常临读碑帖,兼长各体,包括文字组织结构不同的“字体”。甲骨文、石鼓文、秦篆、汉隶、章草、真书、行书,二三千年各个不同的体制、流派,经过他的分析、赏会、提炼、吸收,应用到笔底来,无不沉雄飞动,自具风格。我最喜爱他的隶书、行书,境界很高。

  ——沙孟海

  

  潘先生的书法功力很深,先以钟太傅、颜鲁公、史孝山入手,后学魏晋碑,参以黄道周、倪元璐和近代沈寐叟各家,形成自己豪迈朴茂的风格,几乎无施不可,其造诣甚或在画之上。

  ——吴茀之

  潘天寿先生于书,无论甲骨、石鼓、印玺、简帛、钱币、瓦当,无所不窥;真、草、行、隶、篆亦无体不善。

  “孜孜于理法之所在,未必即书功之所在。”潘天寿先生一生给予我们最大之启示,端至于此。——朱关田

  五、论篆刻

  潘先生一生作印不多,尤其能传见者更少,仅现存四十余方印蜕来看,格调古高,浑厚,尤其是晚年偶尔为之的更是别开生面。对印学亦有创见。

  篆刻艺术幅面虽小,但同样能表现广阔丰富的内涵。潘天寿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大师。

  潘先生印章中有这种奇特的表现,不是故意造作,而是在具有雄厚的传统基础功夫上,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的。

  ——刘江

  

  一个并不以书法篆刻名世的人,却为中国书法篆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画坛巨擘——潘天寿先生。

  潘天寿的篆刻,功力深厚,古拙宜人,早期从瘦劲一路汉印下功夫,其朱文风格较多样,有近黄小松的,有近吴昌硕的,种种不一。

  潘天寿先生的论印,几乎很少涉及绘画,而是从一个专业印家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和撰述的。——陈振濂

  六、论指墨

  潘先生的指头画继高其佩之后,在现代画坛上独开一派。别人指墨惯用熟纸,力求同于毛笔画,他却善于在生纸上染指,别开生面。

  ——吴茀之

  

  他的指画尊高其佩,指中有笔锋,出奇气,力能扛鼎,指掌灵巧多变已超过高其佩,既文雅而又有气势。花草取象格局有装饰风,以山水之境扩大空间而又不失花鸟画风格,这是突破古人的。“从高处、远处、大处和最新奇处立意”其画风雄浑、超脱、厚重、泼辣、气魄惊人。──姜今

  七、论人品

  潘先生,大家都说他画品高,其实人品更高。恐怕现在特别要重视人品。

  ——蔡若虹 

  

  先生平时总教育我们,“品格不高,落墨无法”,“笔有笔误,墨有墨误,其至趣不在天才功力间”。其意谓笔墨重要,然又非天才高,功力深就能办得到,而须人品、学养、天才、功力缺一不可,特别是人品。——高冠华

  

  潘天寿以身作则的主张,具有“反传统”的意义。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本世纪所面临的危机,都首先是精神道德方面的危机。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潘天寿的人格和艺术境界,不仅具有现代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的意义。——万青力

  八、论修养

  中国典型的文人画家要求诗、书、画、印四者俱全,潘天寿先生也说:“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而在他不仅对四者有全面的修养,做到画面上的“四全”,更可贵的是,他把这四者的结合,在形式上做到了文人画中前所未有的有机统一和极尽完美的程度,从而使传统绘画这种特有的美的法则得到最高的体现。这是潘天寿先生艺术上的出色成就,也是他在中国花鸟画史上所以能攀登又一高峰的原因之一。——朱金楼

  

  潘先生在文学上知识渊博,于戏曲更为酷爱,因此和盖叫天、王传淞等艺术家成为莫逆。他和昆曲表演艺术家王传淞竟夕畅谈戏剧与绘画在造型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殊途同归的道理,非常透彻。——章祖安

  九、论教学

  他一贯主张中国画必须保持和发扬自己的风格特点,中国画在造型上笔墨技法上都有独到的地方,在基本训练中不能去生搬硬套西洋的方法,而应该建立自己的一整套的科学训练方法,其中吸取西洋画中有用的东西。——莫朴

  

  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调整了教学设施,把人物、山水、花鸟分科教学,使各科得到正常的发展;加强理论课和诗词、题跋等学习,提高文艺修养水平;又创办了书法篆刻专业,继承我国特有的艺术遗产,使这一学科,首次列入美术院校的正式培养计划。 ——邓白

  

  潘先生强调继承民族传统,绝非出于保守狭隘的心理,而是着眼于振兴民族精神的高远目标。从青年时代起,潘先生就将振兴民族艺术作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他一直认为“民族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并一再提出“对民族艺术一定要有自信”。不断鼓励年轻一代,要有“攀登世界艺术高峰”的雄心壮志。

  ——朱颖人

  

  在五六十年代,潘天寿先生对中国画的教学改革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奠定了现代中国画教学的基础。

  潘天寿先生以及中国画系的老一辈美术教育家们,在分科教学方案具体的实施与体制的规范化建设中,所作的实践是非常艰辛和卓绝的。

  ——吴山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潘天寿诞辰110周年 00014 名家评论摘录 2007-12-8 48256DEA008181F5482573A10012E3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