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6版:评论
3  4  
PDF 版
· 有感于张躁的画与论
· 西洋画布上的
中国水墨
· 罗剑钊的山水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有感于张躁的画与论
■陈孝信
  唐代画家张躁善画松石,双管齐下,为人称绝。大诗人元桢曾作诗赞曰:张躁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乃悟尘埃心,难状烟霄质。我去浙阳山,深山看真物(参见《中国画论类编》)。这几句诗里关键是“得神骨”三个字,有了它,就不至于“奇态尽埋没”了。崇拜张躁画的还有当时的诗人符载,他在《观张员外画松右序》里较为具体地描写了张躁作画的过程:说他一开始“萁坐鼓气,神机始发”。亦即是进行了一番构思。然后,“若流电激空,惊飚戾天。摧挫斡掣,携霍瞥列。毫飞墨喷,摔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这段文字精彩地描绘了他作画的情景,读来令人叫绝。及至画成,“投笔而起,为之四顾,若雷雨之澄霁,见万物之情性”。照此看来,张躁作画的本身,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艺术了(相当于今天的行为艺术)。再说那幅画,真是“松鳞皴,石巉岩,水湛湛,云窈渺”,“已知遗去机巧,意冥玄化……与神为徒”。难怪符载要说,“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

  张躁不仅画绝,论亦绝。他著有《绘境》一书,惜已失传,据俞剑华先生推断,其中“必有高论”。现在为人熟知的只有八个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他对当时画家毕宏说的话,据说毕宏听了这话后,从此搁笔不再画了。这八个字确实“言简意赅,道尽画中之味”(俞剑华语)。绘画与自然、绘画与艺术家自身的情感、思想以及修养的关系它都说清楚了,故对后世影响极大,可谓是中国画论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理论结晶。

  纵观张躁的画与论,他不仅坚持了艺术源于自然的原则,而且确实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对于一位古人来说,是件难能可贵的事。笔者热切希望今人也能这样去做:既能从生活中提炼艺术,也能从实践中总结理论。

  注:这是笔者20多年前写的一篇短文,不曾发表。偶尔发现,觉得它还有点意思。今天发表,须作两点补充:一、就是在唐朝,张躁也只能是归入另类画家之列;可却仍然有人欣赏他,并把他的创作过程记录下,从而留给了我们一份宝贵的探讨创作规律的资料,由此足见盛唐气象的宽容大度、豪迈进取。二、张躁的“八字之论”,就其影响而言,在后来的一千多年画史记载中,唯有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和石涛的“一画论”,方可与其相提并论。由此足见理论之魅力并不在于千言万语,关键还在于要能抓住要害,说得透彻、明白。2007.11.28,补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46 有感于张躁的画与论 2008-1-5 美术报000462008-01-0500016 2